摘 要 為更好地發揮執行和解協議的作用,本文認為應從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入手,厘清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在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法官的主動性和引導作用,引導執行和解向執行調解轉變,完善民事執行和解協議。
關鍵詞 執行和解協議 合同 效力
作者簡介:范楊祎梅,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88
執行和解是在執行程序中,雙方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經過平等協商,就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法律關系的實現程度和方式等形成協議,作為執行依據,并將該協議提交人民法院,當事人自覺履行協議后,原執行程序即告終結的法律制度。
從我國現行立法看,其性質可以界定為包含訴訟性質的私法契約。
首先,在如何實現私權的問題上,私主體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決定權。倘若雙方可以自行達成協議,互諒互讓,并且按照協議內容及時履行,那么法院就沒有必要對義務人強制執行。執行和解協議是私主體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互相溝通,互相體諒,根據自身情況各自妥協,協商一致,對原生效的法院裁判所判定的權利義務重新進行安排。
其次,雙方當事人之所以會進行和解,其目的也是要獲取利益,通過對方履行債務的行為,實現自己的債權,最終使彼此的債權債務關系歸于初始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當事人采取其他方式和途徑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那么法律規定的相應程序也就沒有繼續執行的必要了。
如此,就必然會產生一些訴訟法上的結果,因此其性質為包含訴訟性質的私法契約。
將其定位為私法契約,從一般法理來講,法院的生效裁判的確是對訴訟主體權利義務所作出的最公平的分配,然而站在權利人的立場來說,他對自己的執行債權也具有完全的處分權,所以,權利人可以對此作出一些變更,使之更容易履行,盡快實現自己的權利。對于法院來講,緩解了執行難的問題,同時節省了為實現執行任務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
(一)無強制執行力
執行和解協議是包含訴訟性質的私法契約,目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賦予其強制執行力。實踐中,在協議履行完畢之前,當事人可能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翻悔自己的決定,協議的效力也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只有雙方完全履行該協議,執行程序才會歸于終結。
它的本質是私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選擇,所形成的民事合同,所以在義務人不履行和解協議,權利人尋求救濟時,其只能向法院申請對原裁判恢復執行,而不可以請求對該協議進行強制執行。這都說明執行和解協議無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
(二)對當事人的效力
執行和解協議對當事人的效力,不僅僅包括對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還有執行和解協議中的擔保人等第三人。由于執行和解協議總體上被認定為私法契約,則該契約的主體、內容、履行等問題應該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正如合同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受合同的約束一樣,執行和解協議的任何一方也應該受協議的約束,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履行執行和解協議。
(三)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
執行和解協議是當事人處分執行債權的表現,我們將執行和解協議在本質上定性為私法契約,也即其應該滿足合同有效的條件,并具有合法有效合同的本質屬性。作為締結合同的當事人,當然應該受協議的約束。
但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執行和解協議作為民事合同的效力,即便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因為種種原因義務人未履行構成違約,權利人也無法追究其違約責任,而只能請求法院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
這樣一來,對于義務人而言,基本沒有違約成本可言,相反,達成執行和解協議還可幫助他們拖延訴訟,甚至利用法律的不完善進行“假意和解”,這更加劇了雙方矛盾,造成權利義務不平衡。這種情形,我認為應當賦予執行和解協議作為合同的法律效力,拓寬救濟途徑,例如主張違約責任等。
(一)執行和解協議效力模糊
我國1982年通過的《民事訴訟法》第181條對執行和解制度首次作了規定,經過1991年、2007年、2012年、2013年、2015年的幾次修改,執行和解制度和執行和解協議不斷完善,但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我國現行法律主要規定了執行和解的方式、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和解協議的履行狀態對執行程序的影響等內容,而對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和效力未予明確。
(二)法院無和解協議審查權
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和解協議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協議不規范等問題,甚至出現惡意和解的現象,但是現行法律沒有賦予法院對和解協議的審查權,這導致實踐中執行和解協議并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
(一)立法上明確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和效力
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可以界定為具有訴訟行為性質的私法契約。上文已論述,參見“一、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
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可以從其自身的效力、作為民事合同的效力來規定。參見上文“二、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
(二)執行和解向執行調解轉變
1.執行和解向執行調解轉變的正當性
目前,在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的過程中,基本是由雙方自行協商。實務中有一些當事人鉆法律空子,惡意串通,達成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損害國家、集體、社會公共利益、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執行和解協議,或者故意隱匿轉移財產躲避執行,使本來有執行能力變為無執行能力,借執行和解之名,行逃避執行之實,產生不利后果,所以,法官應當審查執行和解協議的合法性。因此,立足現實需要,人民法院應當積極參與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促成當事人在法律框架內達成執行調解協議,實現雙方權利義務。
實踐中,執行和解協議的最終達成往往與法官的引導工作是分不開的,執行和解的形成有法院的助力之功。但是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好像是當事人自我協商一致,與法院毫無關聯,法官僅僅起到了記錄員的作用,將和解協議記入筆錄,這與現實形成了極大的矛盾,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因此,法院既然形成了事實上的調解,那么最終的執行和解協議上也應當體現法院的意志。可見,執行和解向執行調解的轉化有利于消除實踐和法律的脫節,改變執行和解現實矛盾現狀。
2.法院提高參與度的途徑
第一,釋明法律法規,公開資產狀況。法官在執行和解協議達成的過程中要起到釋明的作用,由于當事人不理解法律實務適用,法官有義務對執行和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說明,告知雙方法律程序及法律后果。法院應當公開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誠信記錄等情形,以便對方進行判斷選擇。
第二,引導雙方協商,提供溝通平臺。雙方當事人對簿公堂時,往往容易激化矛盾,產生不理智的情緒,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法官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為當事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消解對立情緒,引導雙方互諒互讓,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斷,達成執行和解協議。
第三,提出解決方案,協調利益矛盾。在協商過程中,法官要起到協調的作用,相比當事人,法官的優勢在于法律專業知識過硬,對當事人的焦點更加了解,更容易尋求共同價值所在,權衡雙方利益。
所以,法官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協調雙方利益矛盾,提出解決方案,由雙方自行選擇。
3.加強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的審查
現行法律對執行和解協議的保障還遠遠不夠,法院在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后將協議記入筆錄;在當事人反悔不履行協議時,根據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我們有必要規范法院審查權的范圍,其審查范圍主要包括:
第一,賦予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的形式審查權。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必然涉及法院職權的介入,執行和解協議最終履行也離不開執行程序。和解協議履行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是形式上合法有效,因此應該賦予法官形式審查權,對執行和解協議成立要件作形式上的審查,避免因訂立瑕疵產生新糾紛。
第二,賦予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的實質審查權。法官對自行和解協議還應當進行實質上的審查,確保協議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簽訂的,是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在審查過程中,不能僅關注當事人的簽名蓋章,更應該關注在協商過程中是否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情形。其次,法院還應該確保和解協議的內容沒有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沒有違反公序良俗等。如果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簽訂執行和解協議,形式上合法且不存在以上情形,法院應當確認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反之,若存在以上情形的,則不予確認。
參考文獻:
[1]雷運龍.民事執行和解制度的理論基礎[J].政法論壇,2010(2806):3-20.
[2]馬懷國,葉伶俐.實現執行權能動性的路徑探析——以執行和解向執行調解轉變為視角[J].山東審判,2010,26(5):64-68.
[3]張倩.執行和解協議效力問題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0(36):69-70.
[4]郭曉寧.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研究[D].吉林大學,2013.
[5]黃永勝.民事執行和解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