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社區矯正實踐問題進行合理分析,提出矯正時間、身心狀態等方面與成年犯罪人員存在的差異,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期為我國社會主義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社區矯正 實踐問題
作者簡介:沈偉民,常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政教育及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92
未成年社區犯罪人員,是總數量相對較少的一種社區服刑犯人。依照中國國家司法部2018年6月統計,我國共有社區服刑人員695444名,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僅有19875,占比總服刑人員數量不足三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整體未成年犯罪服刑人員基數較小,并且在部分社區矯正機構甚至不存在未成年犯罪服刑人員。以該數據為例,在全國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以及四個直轄市當中,平均每個省份僅有621人,平均每個縣中僅有6.98人。與此同時,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總數量仍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總數量較低,是對其展開良好社區教育、矯正工作的有利條件,一切針對于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的法律、制度、法規、方式等均需要以此為前提加以切合實際的制定。
未成年人作為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人員,社區服刑所涉及的性質較為獨特,與其他類別社區服刑犯人具有較大差異。
(一)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矯正時間相對較短
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在社區中進行矯正的時間相對較短,從開始承擔刑事責任的十四周歲開始,直至年滿十八周歲成為成年人,全過程所占時間僅有四年之久。若去除從犯罪行為發生到被公安部門發現,去除從偵破到起訴以及審判的時間,實質性對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實施社區矯正的時間平均僅為一年零五個月到兩年。因此,這也是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不同于其他犯罪人員的關鍵因素。
(二) 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身心情況具有特殊性
青少年階段作為自然人身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關鍵時期,從人類成長心理學的角度審視該階段,屬于生理、心理技能成熟后的初期成長階段。這是一個人從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逐漸向成熟時期過渡的轉變階段。該階段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身心特點相對于已經成年的服刑人員具有較高差異,這也是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社區矯正方式不同于成年人員的主要原因。
首先,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大部門已經結束快速發展的青春期,進入體重與身高快速增長階段,多種生理機能發生改變并逐漸由幼小走向成熟,進而導致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相對于成年人員具有更多的活力和精力。此外,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性功能的日漸成熟,導致其開始對異性產生強烈的欲望與好奇,尤其是男性人員,對女性與性交的渴望猛烈增強。
其次,由于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中樞神經體系相對幼年時期大幅增強,身體各項技能處于不斷向成熟轉變的過渡時期,自我意識、自我表現感強烈。所以其具有較高的逆反心理,人為自己已經完全具備獨立思考一切事物的能力,欲求所有事情均由自己做主,對于別人的建議、意見以及知道或是安排難以積極接受,盲目性自尊心占比較大,對于周圍人員的行為、言語具有顯著的敏感性,其他人無意中的刺激極有可能造成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激烈反映。因此,這種逆反心理在社區矯正的過程中普遍轉化為對權威的抵觸情緒。
再次,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在五官、身體等外觀方面雖然已經與成年人極為接近,然而此類人員思想、觀念尚未成熟,缺乏歲月累計而得來的社會經驗。所以在應對某些事物的過程中,展現出較差的判斷能力,難以及時性的對事物產生正確認知,容易出現判斷錯誤與認知誤區。
最后,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由于各方尚未成熟,在情緒反應方面時常展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例如,部分未成年人一面性格狂躁,另一面卻十分溫和;一面思想固執,但卻在接受新鮮事物方面能力很強;一面不愿與矯正人員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另一面卻存有一定的表現欲。同時,在此類人員遇到消極性情況時,情緒更加容易沖動,固執、狂躁的性格也將展露。此外,大部分未成年人普遍認為自己已經與成年人毫無區別,難以聽從家長以及矯正人員的安排、說教,在面對積極性的教導時時常表現出反感的情緒。然而,此類人員又不具備與成年人相當的獨立思考能力,遇到問題時渴望獲得幫助。因此,在上述情況下,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希望可與和年齡相仿的人交流,對朋友的渴求度較高。
(一)科學執法與美好愿景并存
在對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社區矯正的過程中,應將科學執法與美好愿景充分結合。針對服刑人員個人來說,社區矯正能夠大幅改善刑罰原有的種種弊端。例如,能夠降低犯罪傳染率;能夠減少社會標簽現象;能夠使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繼續享有正常學習知識的權利,進而使其刑滿釋放后可以盡快的適應社會以及應對生活中的問題與窘境。由此可見,在對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進行處罰時,應盡量使用社區矯正方式。例如,國家司法部張蘇軍副部長在長時間的調研走訪中,不斷強調應對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盡量使用社區矯正。然而,僅僅對未來充滿希望是不足以良好改善社區矯正現實問題的,在對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社區矯正時期,還應將司法部著重強調的科學執法貫穿全程。在現實中,應充分考慮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的多元化特殊性質,構建合理的社區矯正工作執行系統。如果在社區矯正執行系統并未健全的情況下,或者是未成年犯罪社區服刑人員的某一項特殊性決定其不適用社區矯正,就應盡量避免對其使用社區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