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民監督權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基本權利之一,公民網絡監督權實質上是公民監督權在網絡上的延伸,是通過網絡監督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本文運用學科交叉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從公民網絡監督權的內涵出發,闡明了網絡監督權的特征,詳細分析了網絡監督權形成的人民主權、正義、言論自由、權利制約等理論基礎,著重闡述了公民行使網絡監督權的界限加以限制,防止和避免公民網絡監督權和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以及公民的合法權利相沖突。
關鍵詞 公民 網絡監督權 界限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公民網絡監督權的法律規制研究》(項目批準號:GD16XFX07)和云浮市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提升云浮政府機關對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研究》(課題編號:2017云社研[18]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溫寶娟,羅定職業技術學院,法學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96
我國憲法很早就明確提出了公民監督權,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綱領性文件《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中規定“依托網絡平臺,加強政民互動,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大舉措。這說明網絡監督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和支持。隨著公民逐漸對自媒體的熟練操作,越來越多的公民選擇網絡監督。
(一)公民網絡監督權的內涵
公民監督權體現了民主監督的本質,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一種憲政制度。從國外研究情況來看,國外對公民網絡監督的相關研究較早,1996年美國學者格萊米·布朗寧和丹尼.魏茲納的《電子民主:運用互聯網影響美國政治》(1996)和巴里·黑格和布萊恩·婁德的《數字民主:信息時代交流與決策》(1999)等專著的問世,奠定了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入21世紀,國外學者從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開展廣泛而深入研究。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互聯網起步較晚,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監督公權力的時間也比較遲延,以劉文富的《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饒傳平的《網絡法律制度-前沿與熱點專題研究》、郭小安的《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為代表的專著的發行與出版,預示著我國學者才廣泛關注公民網絡監督權這個問題并進行了多維度、寬領域的研究。目前,我國學界對于公民網絡監督權的概念尚未形成權威的界定,在眾多定義中形成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公民網絡監督權就是公民通過網絡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實施的監督的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公民網絡監督權是輿論監督的一種,是輿論監督在網絡時代的一種新興方式。本人比較贊同第一種觀點。筆者認為,公民網絡監督權(以下簡稱“網絡監督權”)是公民通過網絡曝光或者舉報等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亂紀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
(二)公民網絡監督權的特征
在網絡空間里,網絡監督主體可以不受性別、年齡、社會地位、財產狀況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平等地、自愿地表達民意和參與政治,這體現了網絡監督的平等性。由于越來越多的公民意識到網絡監督對制約公權力運行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基于表達民意訴求、維護合法權益、監督公權力運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目的公民自覺自愿地行使網絡監督權,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這體現了監督主體的自主性。網絡監督傳播之快范圍之廣超乎想象,尤其是在一些活躍度高的微博、App,公民以短時間內、最大范圍地傳播、發酵形成網絡輿論體現了網絡監督的快捷高效性。除此之外,在網絡空間里公民發表言論比較自由,但他們在虛擬空間里從事著并不虛擬的監督活動,一切過程都是公開透明的,強大的網絡監督有利于形成一個監督場域,監督內容暴露在網絡空間人人可見,這體現了網絡監督的公開性特征。
任何一種權利的構建都是必須具有可靠的理論基礎,公民監督權形成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人民主權理論、正義理論、言論自由理論、權利制約理論。
(一)人民主權理論
一般說來,人民主權是國家中絕大多數人享有國家權力。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的法國的《人權宣言》中都通過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自由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馬克思對人民主權思想進行過闡述,即“人民的主權不是從國王的主權中派生出來的,相反地,國王的主權到是以人民的主權為基礎的。”世界各國憲法對人民主權都做了規定,我國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既然國家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就應該接受人民的監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監督公權力,督促握有公權力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正確行使權力,真正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公民更熱衷于利用網絡來表達民意訴求和維權。據統計,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28億,這就為每個公民利用互聯網參與網絡監督提供了載體,拓寬了公民監督的途徑、提高了監督的效率,促進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
(二)正義理論
正義即公平、公正。美國哲學家羅爾斯認為,正義意味著平等。美國法學家龐德認為,正義是一種公正的體制。兩位學者關于正義的理論觀點大致相同,都非常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從法理上講,社會正義又分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分配正義是指在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分配社會發展的成果即社會合作所產生的負擔,不允許存在差別對待和歧視。分配正義要求立法正義、執法正義。現代社會生活中,有利益一致的情況也存在利益沖突,那么就需要在正義的基礎上去解決這些利益沖突。當前我國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暢通公民合理表達訴求渠道,保障公民正確行使監督權,國家各級政府機關推行電子政務,設立官方網站、官方微博,處理公民的合理訴求、建議、意見以及檢舉揭發違法亂紀行為。比如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門有一個“監督舉報”欄目,除此之外國家各級信訪部門都有專門的信訪網站。因此,公民通過官網、官微進行網絡監督行使公權力的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是否存在濫用權力、貪污受賄、權力尋租等行為,為紀委、監委、信訪部門還未掌握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線索,打擊違法犯罪,使受侵害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對公權力的濫用得到控制和監督,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言論自由理論
言論自由是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形式,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民主政治。“言論自由是制約公共權力和避免民主從少數統治走向多數暴政的重要保障。”我國《憲法》第 35 條也明確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公民利用網絡曝光、揭露違法亂紀行為體現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通過網絡言論自由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的行為進行監督和制約,有效遏制了權力的濫用,公民網絡監督權的時效性凸顯。誠然,網絡空間存在正當的網絡言論,也存在不正當的網絡言論,因此對于網絡言論自由我國也應該從立法層面給以規制。2016 年我國互聯網立法上的一個里程碑意義事件即《網絡安全法》的頒布,標志著從國家主權的角度維護國家網絡信息安全和個人網絡信息安全,對網絡言論自由進行規制的同時也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
(四)權力制約理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早從人性惡的角度提出了權力制約的思想,他認為,“人類若由他任性行事,總不能保證消除他的惡性。”近代主張分權的思想家洛克提出三權分立以及人民監督權力的思想。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了洛克的思想,在理論上提出了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思想。他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可能濫用權力。”為防止權力濫用,必須以權利制約權力。我國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權力制約,但從憲法的條文中可以看出,實際上我國憲法對權力制約也做了規定,比如各國家機關之間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接受人民監督等內容都體現了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權力制約機制。
為預防公民監督權的濫用,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公民享有監督權的同時對監督權進行了限制。即“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客觀上公民行使網絡監督權進行監督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禁止出現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秩序、干擾司法審判、侵犯公民人格權等行為,否則將影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一)行使網絡監督權禁止危害國家安全
美國針對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網絡言論進行了必要限制為言論自由劃定了界限,之后美國又先后制定了《電子信息自由法》等專門法律來維護國家安全。我國《網絡安全法》中明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利用網絡散布危害國家安全、利益和榮譽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公民可利用已公開或者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對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對于依法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禁止利用網絡技術攻擊國家機關辦公系統獲取大量信息將內容曝光于網絡。
(二)行使網絡監督權禁止擾亂社會秩序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一樣,同樣需要秩序建設,需要規范和管理。網絡監督保障了公民言論自由,打破了政府管控輿論導向、把持話語權的形態,真正推動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擴大了公民監督的路徑。秦志暉為了提高網絡關注度在新浪微博上使用“秦火火”的昵稱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引發大量公民對國家機關公信力的質疑,秦志暉的行為已經造成公共秩序的嚴重混亂。這是典型利用網絡混淆視聽、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已經破壞了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行使網絡監督權禁止干擾司法審判
伴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公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對司法公開、公正的要求越來越高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司法要公開,以公開促公正、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網絡對信息傳播的擴散效應很容易使某些案件變為社會的焦點,引起社會公民的廣泛關注。回顧許霆、梁麗、于歡案我們可以看到公民通過網絡監督的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絕大多數情況下,公民的這種輿論壓力可以幫助法官更準確、更清晰、更迅速的掌握案情,高效率的作出公正、公平的裁決。但有時網絡輿論若被居心叵測的人操縱、蠱惑,便會使案件變成情緒的發泄和對政府官員的不信任就會干擾到正常的司法審判。
(四)行使網絡監督權禁止影響政府治理
網絡監督是新時代公民民主監督的一種創新模式,它對政府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解構了原來的管理模式、改變了權力的運作模式,必然會導致公民網絡監督權利與政府管理之間的沖突。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提出,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基于此公民在行使網絡監督權時不能采用網絡造謠等方式操縱或綁架網絡監督權,影響政府治理。由于公民素質良莠不齊導致網絡監督權并不完全理性,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國家必須對公民行使網絡監督權從思想、法律、技術等方面進行利用引導、控制著方式使公民能夠客觀真實表達、監督公權力,從而促進政府健康有序治理。
(五)行使網絡監督權禁止侵犯公民人格權
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不得使用任何方法來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當前人肉搜索已經成為我國公民進行網絡監督的重要工具。公民在運用這種方式去揭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紀違法行為時,往往不顧及他人的個人隱私,將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曝光于網絡,任由其傳播、消遣,甚至利用,這顯然不當。所以說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保障公民言論自由和監督權行使方面是弘揚公平正義的載體。另一方面利用人肉搜索去揭露一些行為,甚至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構成侮辱誹謗罪。在周久耕天價煙事件、表哥楊達才事件以及雷政富不雅視頻事件發生后,他們的所有個人信息皆在短時間內被人肉出來并在網絡上傳播影響非常深遠。網絡“大V”秦火火捏造事實,誹謗楊瀾、張海迪等公眾人物,引發公民對楊瀾、張海迪的負面評價。因此,公民在行使網絡監督權時要堅持禁止侵犯公民人格權的行為,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網絡監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高效便捷,彌補了傳統監督方式的弊端,但若對公民的網絡監督權不加以規制,有可能變成網絡暴力,危害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時而引發公民網絡監督權與公民人格權的沖突等問題。為此,國家必須要完善網絡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制定《公民網絡監督權法》明確界定公民網絡監督權的概念、監督對象等內容,并確定公民網絡監督權行使的程序、規則與界限。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N].人民日報,2016年7月28日 01 版.
[2]丁大晴.公民網絡監督法律機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
[3]陳黨.網絡監督的引導、機制與有效利用——兼論網絡監督與社會穩定的關系//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當代浙江論壇——2009學術月優秀論文精粹[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92.
[4]肖蕓.網絡監督在反腐倡廉中的深化思路[J].領導科學,2010(17).
[5]王昊宇.信息時代公民網絡監督權的法治化路徑[J].公民與法,2016(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9頁.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8]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的輿論格局與輿情研判[J].天津社會科學,2013(6).
[9]張文顯.法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10]侯健.言論自由及其限度//楊柳,汪慶華.北大法律評論(第3卷第2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6.
[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24.
[12]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2/27/content_2625112.htm.
[13]習近平談網絡安全: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0919/49988501_0.shtml.
[14]秦火火一審判決書.https://wenku.baidu.com/view/e60553ba4693daef5ef73dfd.ht ml.
[15]深化司法公開 促進司法公正[EB/OL].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 4/01/id/1208016.shtml
[16]網絡輿論監督權與行政管理權沖突的化解[EB/OL].http://m.xzbu.com/4/view-4 682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