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就業優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上升到宏觀政策層面,報告同時強調“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促進就業穩步增長的同時,勞動者合法權益如何保障,其中法治保障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對于就業存在問題及原因,對其中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兩類人的法律保護給予解決對策。
關鍵詞 吉林省 就業優先 法治保障
作者簡介:張瑩,長春財經學院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C91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14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就業問題極為突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就業優先發展戰略,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把就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予以考慮, 建立健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要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導向,穩定和擴大就業。
吉林省作為東北重要的經濟發展地帶之一,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教育強省、農業強省。截止到2018年為止,吉林省GDP總量15074.62億元,同上一年增長4.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2.3個、2.0個和0.5個百分點,逐季穩步回升。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長2.0%,第二產業增長4.0%,第三產業增長5.5%。經濟上升空間較大,是東北三省最具發展潛力省份。
不管是國際組織還是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就業問題,都把就業優先發展作為優先發展社會的目標,制定了相關國際公約和政策。就業優先戰略的提出始于上世紀末,1988年,國際勞工組織《促進就業和失業保護公約》提出“促進生產性的和自由選擇的充分就業,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優先目標”。隨之各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行動,其中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都奉行就業優先戰略,并制定了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就業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就業難度提升。自高校擴招以來,每年本科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對于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有一大部分人缺乏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大學期間,這些學生虛度光陰,學習能力不斷下降,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只靠期末考試的復習沖刺是遠遠不夠的。缺乏單位所需要的經驗,在面試中并不能脫穎而出,沒有更多的從業機會。
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工作搜尋行為存在差異。城鄉勞動市場的分割性,及其他約束性制度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較高的工作轉換成本、戶口成本及生活成本,這些成本極大地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就業服務體系與保障體系不完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形成了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和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等四項主要內容。到目前為止,區域性專業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基本建成。但是在就業市場中仍存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數量不足,結構單一,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遞功能不健全,極大地影響了勞動者就業率及就業質量,服務保障體系很難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作為公共就業服務的主體應對就業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但調控力度不夠,相關法律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造成就業難問題、失業問題還頻頻發生。
3.產業結構分布偏差。第三產業依靠著產業轉換序列的多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其加快發展是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根據吉林省2019年季度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從已經就業畢業生從事的行業來看,第三產業占比為81.5%,較第一、二產業分別高出76.9、67.7個百分點,成為應屆生就業的主流。私營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吸納大學生占比分別是30.8%、29.2%和15.4%,私營企業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依舊是吉林省大學生就業選擇的熱門職業。
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勞動者資源存量結構也存在較大影響。如農民工勞動力進城,其就業呈增長趨勢。國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青年當兵,但退伍后的非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成了問題,出現了勞動力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的并存現象。
4.歧視現象普遍存在。就業歧視是指在同等條件下設置了違反法律、公序良俗、社會公德的條件,使勞動者在就業中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本地人優先”“男性或已婚已育女性優先”類似帶有歧視色彩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我國目前主要的就業歧視包括:性別歧視、健康歧視、外貌歧視、學歷歧視等。
殘疾人和女性是我國社會組成的一部分,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權益應受到保護,應享受公共的競爭機會。盡管法律對婦女權益保護有所規定,但實際生活中限制性廣告,雇傭時對男女求職者的不公平待遇現象層出不窮。一部分具有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遭到用人單位的區別待遇,甚至在有些用人單位看重的并不是履歷而是樣貌。就業歧視現象侵害了求職者公平競爭和平等就業的權利,妨礙了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勞動力市場的公平秩序。
(二)產生原因
1.就業群體的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就業形勢正出現新變化。我國人口逐年上升,但勞動年齡人口呈下降趨勢。過去勞動力長期供過于求,總量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如今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者能力素質與經濟發展需要不適應的矛盾凸顯,結構性矛盾復雜。就業難人群主要分布在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在崗再就業等人群中,就業優先必須從這幾類人群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