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時代逐漸來臨,就連傳統的刑法系統基礎也處于深度動搖階段。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新的犯罪問題以及歸責問題,本文認為需要分別運用智能化主體當成主要的犯罪工具進行犯罪,以及獨立落實罪名等,對我國已有的刑法理念和解釋學等相關資源進行充分地運用,并將傳統擴張罪名的使用潛力激活,再針對刑事歸責問題進行妥當的處理。
關鍵詞 人工智能時代 刑法問題 應對思路
作者簡介:楊勝榮,玉林師范學院,講師(內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學與檢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41
在人工智能化技術的嚴重影響下,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時代刑法的命運問題,急需將以下幾方面進行聚焦。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環境下的智能產品及機器人等刑法地位,具體牽涉其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是否為現行刑法含義上的新型犯罪主體,以及由此對傳統自然人犯罪主體格局的影響。該問題具備一定的全局性與基礎性,關乎著后續對刑法問題的處理效果。其次,在人工智能技術被普及運用的環境下,智能化產品時代的主體是否應當承受刑事方面的責任,以及怎樣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對傳統刑事歸責概論提出新的要求。這既是研究形式理論的新型增長點,也是目前刑事立法當中的關鍵內容 。
(一)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地位
實質上,人工智能技術當前是基于算法所產生的高智能屬性,因此明確智能化主體,在逐漸貼近人的智能時,必然會呈現出犯罪主體問題,意指智能主體是否和人沒有差距、能否當成犯罪主體所存在的一類問題。
有關新的智能主體未來可能產生的刑法地位,具體觀念如下:第一,電子人觀念認為,智能化作為人工智能主要的特征,在智能化逐漸提升后,會逐漸呈現出其主動性及自主性,不再完全受人類支配制造產品、客體行為等。因此,智能產品會被稱為“電子人”。第二,擬制有限法律地位的主觀觀點認為,從刑法角度來講,智能機器人以及廣義人工智能主體缺乏法律主體的地位。相較后賜予智能機器人具備民事區域的位置,不具有法律技術方面的阻礙。第三,分階段法律主體種類觀點認為,從法理角度講,獨立自主的意識表示法律主體需具有必要的條件,承擔法律主體的物質基礎就是財產,并賜予法律資格供應可信性。第四,有限法律主體人格的觀點以為,人工智能將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可享用法律權利并執行與承擔相關義務,其需具備法律主體的人格。
(二)人工智能主體刑事責任能力
依據傳統的刑法觀點,以犯罪主體擁有刑事責任能力為基礎,通常認為犯罪主體就是人類,但也包括擬制法律的法人。針對人工智能化的主體來說,考察其刑事責任能力,有可能形成對智能主體地位進行評判的主要突破點。
我國現有的部分刑法學研究者早已認識到刑事責任能力對于智能主體地位進行評價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幾種評判方式:第一,評判人工智能商品的強度。人工智能是依據算法推動的,其目的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相近或超過人工智能。因此不一樣的人工智能階段或技術就會確定不同的智能程度或水平。由此可見,可依據智能程度劃分智能主體。第二,正面借鑒域外立法。雖說機器人類似于現實當中的動物,屬于特殊的相似財產,但依據機械人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其有可能是人類進行自主的代理者。有關機器人地位以及限制問題,需蒹葭傳統法律調整動物與法人的思維,機器人的法律結構很特殊,可類推國家綜合運用的登記簿,并進行機器人登記簿的創設 。
(三)人工智能主體刑法地位的影響
1.罪犯承擔刑事責任能力的落實。基于邏輯層面,自然人具備刑事職責能力屬于犯罪主體的前提,比較機器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作為其形成刑事責任主體的關鍵。目前機器人可以通過加強學習,逐漸明確自我意志,進而使機器人可能超過研發和設計人員的編程范疇,獨立進行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其獨立辨識能力與控制能力作為其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機器人只有具有獨特的控制與辨識能力,就意味著具備與人相同的刑事責任能力。其獨立的刑事責任主體資格,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就需承擔刑事方面的責任 。
2.維護機器人的權利及刑法地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及智能主體的逐漸形成,機器人是否具備權利地位等相關的問題相繼出現。當前從應用智能技術因素來講,智能機器人權利包括共享數據權利、專享個體數據權利、制約功能自由權利、獲取法律的救濟權利等。
(一)利用智能主體進行犯罪
1.定性的行為途徑。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初級階段,智能程度不高的智能產品等均是犯罪的工具,被運用在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極有可能對國家與公共安全性、國防利益性、社會經濟的監管秩序以及對公民自身與財產安全等層面造成危害。再從刑法角度看,犯罪人故意使用人工智能的行為從刑事責任方面進行分析,無疑是將人工智能作為犯罪工具而實施的另一類智能行為。
2.新網絡解釋罪名的張力。從刑法原理角度而言,針對運用智能主體犯罪的情形,我們如果定性探討其前瞻性,其極具重要的作用,但基于立法及理論等落后因素的影響,分析其相對的獨立定性并未獲得最佳的效果。為此,可從刑法的解釋學角度著手,嘗試著規范已有的網絡犯罪和智能時代需要調整與回應刑法的有關行為,分析解釋社會關系的比對性,在獲得一致性與包容性之后,可依據國家現行的刑法規范對犯罪者進行定罪量刑 。
(二)針對智能主體進行犯罪
1.研發者與應用者評判責任主體和預見職責。基于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研發與設計智能主體人員皆處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承擔著監管責任。依據國家刑法中的相關規范,監管過失罪犯責任主體不涵蓋研發與運用人工智能產品的群體,也不涵蓋智能商品自身,所以針對此類研發人員和運用人員來講,不可追究監管過失刑事方面的責任。這很有可能就是當下實行的刑法應對的智能刑事風險機制的缺陷 。
2.傳統解釋計算機犯罪罪名的能力。我國現行刑法在并未具體規范人工智能的情況下,針對智能主體的犯罪行為,在定性方面,還能援引網絡規范“對象型”的犯罪進而使“無法可依”的困境得以緩解。
依據我國刑法中的相關規定,非法入侵計算機系統的犯罪僅局限在我國事務、尖端的科學技術區域、國防建設等計算機系統。當然,這根本就難以和智能主體依附的智能算法及智能程序等內容相互匹配,所以不具備解釋的基礎,但其他計算機的犯罪罪名仍具備相應的解釋價值。首先,非法獲得計算機數據的罪名,針對非法獲得智能技術或是產品使用過程等行為,若是對智能主體安全性、時代安全性、技術安全性等造成嚴重侵害,刑法有必要介入其中。其次,提供入侵、對計算機工具、程序的非法控制罪名。要想打擊此種鏈條,需要依據我國刑法條文中的相關規范進行,這樣才能間接性促進損害智能主體安全性犯罪成本的提升,進而發揮積極的預防效果。最后,毀壞計算機數據系統的罪名。所以針對危害智能主體以及程序等損害行為,對智能主體的順利運行無疑是重大損害,針對情節嚴重者需依據我國刑法條文處理 。
(三)獨立的智能主體犯罪
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情況,設計與編制人工智能的流程針對日漸智能化的機器人來講,它的控制力正在顯著的下降,這也說明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發與設計者就是人類,控制智能主體的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同時,真正的智能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具備完全獨立辨識與控制其的能力,完全可以依據自主意志與意識對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我們需要把智能機器人當做刑事責任的主體。由此說明,我們需要追究機器人的刑事責任,其主要理論性基礎是將機器人作為刑法意義層面獨立的犯罪主體 。
(一)現實刑事立法的應對思路
人工智能倒逼立法。在當下司法制度改革之背景下,理論界需要明確一個常規共識,即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迫使傳統刑事立法不得不進行改革。由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新型刑事立法勢在必行。時代的進步與社會改革對司法制度提出修改的要求,因為人工智能飛速迭代和法律發展以及監管落后等狀況的不適性定會日益增加。當務之急就是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立法,制定出滿足國家具體情況的法律規范。其次,由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法律性能、實質、規范及價值導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會遭受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對刑事立法進行大面積的修改。
(二)增設人工智能的犯罪罪名
有關增設罪名方面的問題,需考慮到增設下述罪名。一是濫用人工智能罪。濫用人工智能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人類社會包括安全利益在內的各種利益,所以要特別規范。二是人工智能事故罪。針對人工智能機器人或產品對社會的損害,在通常狀況下,研發與應用者為主要責任主體,對存在的風險因素需事先加強控制,同時增設濫用人工智能罪和人工智能事故罪,以此來約束研發者和應用者。前者以故意犯罪角度入手,后者以過失罪犯角度入手,構建完善的罪名結構系統。
(三)增設人工智能的刑罰
1.更新刑罰系統。在人工智能時代,犯罪的本質與特點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刑事責任的含義亦是如此,因為處于末端的刑罰也將深受其害。為了實現合理預防與懲治犯罪的目標,有必要有效地調整傳統制裁刑事系統。
2.完善刑罰立法。當前完善立法的途徑主要有以下看法:一是刪除數據。刪除相關數據如同將人工智能產品犯罪記憶抹除,保證產品恢復正常使用狀態。二是程序修改。若是無法刪除犯罪負面數據,就要考慮對智能產品程序進行強制性修改,以此來徹底解決犯罪行為。三是永遠銷毀。總之,怎樣對人工智能主體的犯罪行為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刑罰修改方案勢在必行。
在人工智能時代發展背景下,新的犯罪問題以及歸責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分別將人工智能化產品是否作為主要的犯罪工具,是否實施了獨立的犯罪行為,以及是否作為犯罪論處,充分結合我國現有的刑法理念和解釋學等相關資源進行充分地論證,并將傳統擴張罪名的使用潛力激活,妥善處理好刑事歸責等方面的問題。在人工智能技術被普及運用的環境下,人工智能化產品時代的主體是否應當承受刑事方面的責任,以及怎樣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對傳統刑事歸責概論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本文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時代犯罪主體的變革,提出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刑事責任和基礎路徑及其人工智能時代刑事立法的建議,旨在為我國刑事法律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注釋:
惠寧寧.人工智能時代法律風險及刑法應對——專訪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研究院院長劉憲權[J].人民法治,2018(11):30-33.
劉憲權.人工智能時代的刑事風險與刑法應對[J].法商研究,2018.
王燕玲.人工智能時代的刑法問題與應對思路[J].政治與法律,2019,284(1):24-36.
劉憲權,朱彥.人工智能時代對傳統刑法理論的挑戰[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8.
閆慧澤.淺析人工智能對環境立法與司法之挑戰及應對[J].商業文化,2018,392(11):79-82.
馮潔.人工智能對司法裁判理論的挑戰:回應及其限度[J].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8(2):21-31.
張玉潔.論我國人工智能的法治化進程:現狀、挑戰與革新[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2):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