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悅
【摘 要】眾所周知,深度報道記者因為沒有“片”,采訪常是“一錘子買賣”,因而記者要在收集線索上多下功夫。實踐證明,只要用心,往往可以從所采寫的新聞中挖掘出其他新聞。
【關鍵詞】深度報道線索收集? ?有效方法
深度報道是黨報聯結讀者的重要紐帶。由于深度報道可以針對一個社會熱點進行深入報道,加之寫法“更加親民”,因而比較有可讀性。但是,深度報道記者沒有“片”,難與某個固定群體保持長期聯系,進而獲得有效線索。沒有好線索,記者就難以寫出新聞性與可讀性兼備的好稿子來。實踐中,筆者在深度報道線索的收集上略有體會,愿與大家分享。
一、“閑聊”之中有新聞
一次,筆者去林業部門了解國際上首次以鞍山命名旱快柳(柳樹的一種)的詳細經過。采訪結束后,記者沒有馬上離開而是與受訪者繼續交流,閑聊中,對方繃緊的神經放松下來,他由衷地說道:“說實話,你報道我們沒什么意思,我們和王永明比差遠了。”王永明是誰?原來,她是全國著名植物克隆專家,大學畢業后她來到鞍山,上世紀80年代,君子蘭風靡全國,一株上等君子蘭價值數萬元。這種情況下,王永明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成功克隆了大花君子蘭,終使大花君子蘭的價格恢復了理性。隨后,她又成功克隆多種植物,成為中國林業界翹楚。就是這樣一位頂級專家,媒體從未關注過。于是,記者專訪了王永明,對她克隆大花君子蘭的經過進行“詳細解密”,并配發克隆全過程的彩色照片。該報道一經見報后,受到讀者一致好評。
另一次,筆者在采訪中結識了一位鞍鋼退休工程師,還是在閑聊時,他和筆者提及幾位鞍鋼專家的往事,并說:“邵象華昨天去世了。”邵象華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鋼鐵冶金工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師昌緒對他的評價是“我國鋼鐵事業的一代宗師”。邵象華21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學習冶金,25歲創辦武漢大學冶金系。1945年,32歲的他受國民黨政府委派,參與接收“昭和制鋼所”(今鞍鋼),是7名接收大員中最年輕的。在鞍十年間,他為鞍鋼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去世時,時任國家領導人的胡錦濤、溫家寶均發來唁電。
沒有任何遲疑,筆者立即趕赴北京,獨家專訪了邵象華96歲的遺孀王曉云。王曉云詳細講述了邵象華波瀾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對鞍鋼、鞍山難以割舍的感情。由于許多往事都是首次披露,深度報道《邵象華,鞍山曾經的鋼鐵“巨人”》見報后,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從上述兩則事例中,筆者體會到,采訪時記者不要“就事論事”,只采訪所要采訪的內容,相反,要與受訪者交朋友,力爭從每一名受訪者身上挖掘出更多線索。因為,每一個人心中都可能藏著一段故事。
另外,記者還要保持高度的職業敏感。有一次,筆者采訪一部電影男主角,筆者問他:“最近忙什么?”他回答:“剛在俄羅斯拍了一部電視劇,7月份播出。”筆者詳細一問才知,該電視劇是為了紀念“中俄建交60周年”。筆者馬上意識到,《鞍山日報》也應做些相關的新聞報道,因為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專家曾經援助鞍鋼建設,其中猶以蘇聯專家參與設計的焦耐院大樓最為著名。就這樣,筆者采寫了鞍山與蘇聯的種種往事,寫成《往事猶可追》一文,收到良好反響。
二、“細心”之中有新聞
與此同時,記者還需要有“舉一反三”的精神。一次,筆者去遼寧省博物館參加《國家寶藏展》新聞發布會。從新聞發言人的介紹中,筆者了解到每一件國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從國寶出土到收藏再到文物價值都“大有文章”。于是,采寫完“規定動作”后,筆者在《鞍山日報》上開設專欄“國寶故事”,詳盡介紹每一件國寶的來龍去脈,深入淺出地講述和較強的故事性,使得這一欄目有著較高的“收視率”。不久,筆者在電視上看到類似的專題片,深感普及文物知識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職責。
工作中,筆者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記者,細心非常重要。有一次,為紀念鞍山解放,筆者到鞍山烈士紀念館采寫英烈事跡。為了數據準確,筆者借閱了一本《鞍山市志》。報道結束后,筆者并沒有急于歸還《鞍山市志》,而是抽出時間一頁頁翻看。結果,《鞍山市志》結尾處的記載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原來,那上面簡略地記載了“遼東三隱”的史實: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的名儒王烈、邴原、管寧三人曾在遼東生活過。三人有著很高尚的品格,為當時的人們所稱頌。雖然《鞍山市志》的記載不過寥寥數語,卻引起筆者的好奇和思索,“‘三隱為什么要從中原遷居到欠發達的遼東生活?”“他們到遼東之后,有沒有對遼東的發展起到過促進作用?”“今天的鞍山有無‘三隱的遺跡?”……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查找了大量相關資料,最終發現,“遼東三隱”是為了躲避東漢末年戰亂而來到遼東的。在遼東,他們開設學堂、廣招弟子,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傳播到遼東,從而大大改變了遼東的社會風氣。而且,“遼東三隱”不與當時的遼東統治者公孫氏“合作”,不問政治一心治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遼東三隱”中的管寧就住在今天的海城新臺子村,時至今日,距離新臺子村1.5公里處還有管公屯遺址。就連百度百科也這樣注釋:“管寧是今山東臨朐縣人,生于公元158年,死于公元241年。管寧目睹東漢政治腐敗,他決計隱居關外,乘船渡海來到海城落戶。管寧躬耕田野,并設私學培養人才。他喜歡戴白冠以示潔操,百姓敬他德才兼備,也爭相仿效,一時,‘遼東白帽竟被傳為佳話。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嚴中丞杜駕見過》中寫道:‘川著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獨如張翰,白帽還應似管寧。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里也有‘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詩句,均是贊美管寧以自勵之詞。管寧避亂海城,時刻不忘家鄉父老,每動鄉思,便登上城西角樓,向家鄉方向遠眺。后來,人們為紀念他,便名此樓為‘管寧樓,將其居住的屯子也名為‘管公屯。”
于是,筆者發表了深度報道《文化傳播,兩千年前發生在遼東》。由于該報道“寫了很多鞍山人都不知道的一段史實”,因而廣受讀者好評。
對于記者來說,深度報道是一項很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不僅深度報道的寫作手法不同于其他新聞稿件,記者還要在線索收集上多下功夫。雖然困難重重,卻可以讓人收獲更多。實踐證明,好的新聞線索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