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傳波 姜雨絲 陳霏霏
摘要:“十三五”期間,江蘇省認真落實黨中央精準惠民扶貧的戰略思想,全面貫徹執行扶貧開發的決策部署,不斷深化精準扶貧政策。作為江蘇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蘇北六個重點貧困片區的脫貧情況關系著江蘇省邁入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近兩年,省政府持續加大蘇北貧困群體的整體幫扶力度,現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是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本文從蘇北地區精準扶貧現狀入手,對貧困戶的政策滿意度展開調查研究,探究公眾滿意度較低的原因,為制定更加科學可行的扶貧措施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蘇北;精準扶貧: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9-0016-02
一、蘇北地區精準扶貧現狀
蘇北地區精準扶貧要求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與機制,以達到對貧困對象的精準化評估。對蘇北地區貧困起因、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可行性路徑展開分析和研究,可幫助政府公共決策部門積極探索出貧困對象獲取資源、退出幫扶群體的動態化、點穴式扶貧道路。從而取得階段性成果。
省級財政為實現黨中央提出的“為扶貧事業發展探路、推動各項建設走在前列”的要求,聚焦“重點經濟薄弱村、重點貧困人群”,在產業、金融、醫療等方面持續發力給予補助。近兩年共統籌農業產業資金6.78億元,增調123個經濟薄弱村的補助標準至200萬元,其中,工程項目建設資金逾6億元。建立“1+4”扶貧資金管理系統,推動項目公開公告制度,共有294家會計師事務所對扶貧資金進行成效檢查和日常監管。省財政部門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進行“滴灌式”幫扶,鼓勵他們投入到產業發展中。并對蘇北五市貧困人口大病醫保給予資金補助。切實減輕醫療負擔。蘇北地區貧困群體在社會救助和政策支持下。收入水平大幅增長,收入形式多元化發展,自身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二、貧困戶精準扶貧滿意度指標體系構建
近年來,由于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逐漸增強,我國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過渡。公眾滿意度也將納入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中。隨著現代計量模型的發展,國內外學者不斷深入對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
經過借鑒一些學者對顧客滿意度模型ASCI的應用過程,本文選擇了貧困戶滿意度作為目標變量,將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細分為政府重視程度、政府人員工作態度與能力、幫扶作用和政策總體等二級滿意度指標,采用計算均值和標準差的方法來分析評價。以公眾期望和感知質量為原因變量,以公眾抱怨和公眾信任為結果變量,加入兩個潛變量及觀測變量,利用回歸分析等計量研究方法,從貧困戶的特征、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工作、實施效果等方面人手,找出貧困戶滿意度的關鍵影響因素,對滿意度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測評。確定了調查對象為蘇北地區的貧困人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指標數據。組成了蘇北地區精準扶貧滿意度評價體系,對精準幫扶做出一個全面的評價。
通過數據的收集、計算與分析,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了解程度、扶貧生活改善程度、扶貧結構與模式等因素均與政府重視滿意度、政府人員工作能力滿意度、政府幫扶作用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蘇北地區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總體滿意度為一般,公眾滿意度和信任度較低。說明這些因素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促進作用,政策整體實施效果不佳。
三、精準扶貧工作現存的問題
(一)宣傳監督不到位導致貧困戶認識不足
ASCI模型的結果顯示,蘇北地區的貧困人員缺乏對精準扶貧的政策、定義的理解。對政府制定的幫扶流程也缺少全面系統的認識。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蘇北農村低收入家庭中大部分留有兒童和老年人,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多數農村的做法是由一線扶貧責任人對政策進行初步解讀,再通過村民大會等渠道為村民進行口頭轉達,幫扶信息經過親朋好友的多次傳達被知曉。這意味著,如果村干部未能充分掌握國家政策,或在轉述中出現不真實的信息,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貧困戶對扶貧工作的信任度,減少自身脫貧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前期宣傳的不到位不僅損害了村民的知情權,還影響了扶貧績效的考核監督。目前,扶貧資金管理不暢、檢測指標體系不完善、考評機制不健全,使得扶貧資源難以高效地整合協調。而貧困戶作為弱勢的一方,自主權較小。他們對政策的實施過程并不熟悉。參與過程也不是自愿的,對扶貧資源的使用也受限,監督權利并不能得到保障。蘇北地區主要以上級考評和第三方評價為主,受補助的貧困家庭并沒能有效地參與進來,需進一步加強調查力量,更加準確地衡量貧困數據和貧困程度。
(二)升級保障措施,加大培訓力度
兜底扶貧的目標是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將無力脫貧群體納入社會救助范圍。應全面升級社保制度,提高救助水平,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將扶貧與農村低保有效融合。對符合低保條件的人群給予生活保障。提高特困人員救助標準,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力度,為因病因災的貧困家庭提供醫療補充保險。
精準扶貧工作不能僅限于當前經濟的改善,更要加強貧困戶自力更生的技能培養,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徹底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政府應統籌規劃各地區的工作類型與勞動力市場,將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可有效解決用工荒與就業難的問題。設置公益服務崗位。為零就業家庭優先安排就業崗位,鼓勵企業吸納困難群體并給予額外補貼。聘請專家教師對低收入群體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在短期內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和市場競爭能力,與新時期當地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在培訓結束后能夠自食其力,減少對政府幫扶的依賴。不斷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從精神層面給予扶持。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激發自主脫貧的內在動力,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實現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
(三)產業精準扶貧設計不足,違背市場規律
產業扶貧一直是精準扶貧政策的戰略重點和任務,以產業為杠桿的經濟帶動過程是激活發展動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蘇北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與精力,旨在幫助建檔立卡在內的貧困戶進行“造血式”脫貧。但是,產業扶貧缺乏整體規劃,忽視了長遠產業發展,缺乏微觀層面的指導性。這就導致貧困鄉鎮在發展過程中缺少規模大、利潤高且具有引領性的龍頭企業做項目依托,削弱的主導產業的競爭水平。農村小額信貸扶貧發展受到限制,由于蘇北農村地區本身處于貧困狀態。吸引信貸資金和結合資源方面并沒有優勢,償債能力較弱,如果貸款人無力還債或不愿還債,將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制約了貧困人員的經濟行為。農業技術革新和專家人才無法保障,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及銷售環節。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不足,若沒有新要素的注入,單靠純量產業也只是原地踏步。另外,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對產業扶貧控制過多也會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將違背市場經濟的規律,降低資源配置和經濟效率。使產業扶貧進入窘境。
四、蘇北地區精準脫貧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精準扶貧宣傳途徑,改善考核機制
宣傳滯后成為影響貧困戶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可由政府部門增加宣傳途徑加以改善。首先,制作并分發簡單易懂的宣傳手冊、流程圖,更新政策相關的墻報與黑板報。提高網絡工具的使用頻率。發揮微信等現代化軟件的優勢,對脫貧榜樣、人物事跡等加以表彰獎勵,將宣傳當作一項日常工作來進行;其次,強化對幫扶干部的培訓,幫助其更系統地了解政策,更全面地傳播政策、更科學地執行政策;最后,保障困難群體參與到幫扶對象的確定、扶貧資金使用等工作中,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主動尋求脫貧。
完善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機制和指標體系,駐村工作組應對扶貧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進行監測與反饋,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方式,以達到促進扶貧主體進行合理化決策、及時優化扶貧措施的目的。成立精準扶貧工作小組,并開展常態化監督,針對精準識別、精準決策、項目管理等對扶貧業務運用精準扶貧網絡平臺進行共享。統籌扶貧資金,加強資金定期監控,明確資金分配原則和使用范圍,確保先行投入到基礎薄弱的產業項目中。號召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的監督中,將資金分配公開化,保證各主體的信息對稱和渠道暢通,接受貧困戶、社會大眾和媒體的監督。
(二)精準識別不完善,技能培訓不全面
精準識別的目的在于對貧困地區逐戶調查情況、找準癥結,制定解決方案。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個體應給予兜底保障;對易地搬遷的個體應落實安置方案;對發展生產的個體應給予產業扶持:為上學致貧的個體應進行教育資助等。而蘇北地區尚未對致貧根源進行有效識別。制定的扶持措施不夠完善,影響了貧困人口生活的改善和政策滿意度。
隨著對蘇北地區脫貧人口的調查,發現依然有一大部分的貧困群體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思維意識,依賴政府和社會的補助生存。參加工作的人員中,有一些因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被單位辭退,使原本有能力脫貧的貧困戶再度返貧。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缺乏對蘇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投入。很多農民因為技能不足而無法對自身發展形成長遠的認識。人的思想決定著行為,又由行為產生績效。未來蘇北地區各級政府應將重點放在為貧困群體普及教育中,畢竟完全脫貧只能依靠貧困戶自身來創造財富,歸根結底要走上市場化道路。而農民無法直接與市場進行對接,需政府進行政策性引導。因此,只有提高貧困群體的受教育水平,幫助他們掌握勞動技能,才能提升思想意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持續獲取并創造經濟價值,提高生存能力。
(三)尊重市場,發揮特色,促進產業模式多元化
江蘇省應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強產業扶貧總體規劃。指導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主導產業,并從長期發展的角度思考空間布局、不足與挑戰。采用多元化產業模式進行扶持,加強各個產業之間的協調。各地區政府需在本地總體布局和結構的基礎上,精準確定自身特色產業,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密集型產業,建設工農業基地與工農業園區,擴大產業鏈和塊狀經濟帶,引導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各村應積極尋找脫貧對策,找到產業與低收入家庭的結合點,研發無公害的新型產業,增加技術、資金、人才的投入,帶領貧困家庭走向致富的道路。在實踐中,政府要發揮組織優勢,兼顧市場和資本的作用,化解信貸扶貧難題。積極利用金融促進產業發展,將金融作為發力點,將保險業務引入小額信貸中,成立金融擔保中心。既能滿足保險公司的收益,又能為銀行降低貸款系統性風險,不良貸款發生時,政府、銀行、保險公司、企業按一定比例分攤風險,從根本上解決蘇北地區農戶和企業貸款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