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月華 侯蘭功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導致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失,村莊逐漸失去活力,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嚴重阻礙著鄉村發展與振興。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有關數據,計算了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大成鎮13個村的空心化程度,并對空心化的時空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該研究區空心化趨勢是逐漸上升,從2007年的27%上升至2016年的54%,上升幅度較大。從空間上,空心化呈現距離場鎮中心較近的村莊到邊緣村莊空心化減弱的圈層式結構。大成鎮村莊空心化程度主要受距縣城距離、距場鎮距離、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影響,其中距縣城距離對農村空心化程度的貢獻度最大。為防控農村空心化現象的進一步發展,應判別農村空心化的影響因素,因地制宜,合理提出差別化的防控對策。
關鍵詞:西部山區;村莊空心化;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5-0048-04
農村空心化是世界各國在發展進程中都出現的一種過渡性的社會形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趨勢亦在不斷加大。從1978—2017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增至8.1億,城鎮化率從 17.9%升至 58.52%,大規模城鎮化進程驅動城鄉間和地域間人口、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廣大鄉村地域正由相對均質走向異質發展態勢[1],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從而使得農村的留守老人與婦孺問題、勞動力缺失問題、鄉村社會文化生活萎縮等問題日漸顯露,是阻止鄉村振興和鄉村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研究農村人口空心化過程,加快城鄉協調發展,促進鄉村空間重構對我國城鄉轉型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縱觀國內外關于村莊空心化的研究可以發現,外國學者關于人口空心化的研究較早。19世紀80年代Ravenstein提出遷移法則,最先闡述了推拉理論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著名的7條規律[2]。Bogue在Ravenstien理論框架基礎上最早提出推拉理論,將影響轉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轉移受到了遷出地和遷入地共同作用的影響[3]。在國內,杜新月等初步對空心村的成因及治理對策進行定性的研究[4]。從研究視角看,從初期對鄉村空心化現象的內涵[5-6]、基本特征[7-9]、成因機制[10]與對策的關注轉移到村莊空心化的演進[10-12]、驅動機制[13-14]、土地整治[15-16]、空心化程度測算評價方法[17-18]、整治模式與整治潛力[16,19-20]上。研究方法也從定性分析逐漸發展到結合農村實地調研數據和遙感數據等,基于地理、土地、3S(指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學科手段,采用系統分析法、指標體系法等測算空心化指數,在對空心化的影響因素分析時從初期的定性描述到采用線性回歸、Logistics回歸等方法[21]。
西部山區由于自然條件、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中、東部區域,農民農業收入低下導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大量流動到城市區域,農村土地拋荒嚴重,農業收益不足,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為了探究西部山區農村空心化程度和影響機制,本研究以四川省達州市大成鎮為例,深入分析了空心化的時空特征和主要影響機制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定的治理措施,以期為西部山區農村空心化整治和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1 研究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大成鎮位于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西部(圖1)。全鎮人口36 034人,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為112.8 km2,地形屬低山丘陵地帶,有耕地21.25 km2,多屬于梯田形式。除種植業外,還有部分散戶養殖牛、生豬、家禽等,但不成規模。
宣漢縣一直被列入國家級貧困縣名單,縣域內大成鎮有貧困村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6 000人。農村中基礎設施落后,大多數村莊僅僅通電,無自來水供應,依靠山泉水生活,緊鄰場鎮的村莊才有天然氣供應,其余靠山中柴薪,醫療、教育設施也同樣落后,故使得大部分農村居民外出打工或者遷入城市,導致大成鎮域內農村空心化現象出現。
本研究以大成鎮13個行政村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農村空心化研究,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村經濟統計年報、地名志、地方志及各個村民委員會提供的村莊公報;在此基礎上,還對當地政府黨委書記和村委會干部進行訪談,對各個村莊關于空心化情況從宏觀上大致把握。
1.2 研究方法
村莊空心化程度分析用鄉村勞動力中轉移人口占村莊總人口的比重。
式中,K表示農村空心化率,%;Z表示鄉鎮勞動力中轉移出縣、省的人口,人;L表示村莊總人口數,人。從時間上,本研究采用大成鎮10年的社會經濟數據分析村莊10年來的空心化趨勢,再以每個村莊10年的空心化率平均值在空間上分析每個村莊的空心化程度。
2 農村空心化程度分析
該研究區的鄉村空心化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集聚性,本研究結合訪談數據和經濟資料將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解讀大成鎮村莊空心化演變及特征。
2.1 大成鎮農村空心化時間變化特征分析
將大成鎮除去場鎮文城社區剩余13個村莊的社會經濟數據帶入式(1)可得大成鎮2007—2016年村莊平均空心化率的變化情況和各村莊空心化率變化情況。由圖2可知,大成鎮平均村莊空心化率2007—2011年增長較為平緩,從2011年開始空心化率迅速上升,一直上升到2016年的54%,可見大成鎮村莊空心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圖3可以看出每個村莊在不同的的時間段空心化程度有較大的差異,但每個村莊的空心化趨勢都是逐漸加劇的。石筍村、瓦窯村、石柱村、鎖轄村、田嶺村、柏林村、大地村、千嶺村、長新村與村莊平均空心化趨勢大致相同,2007—2011年空心化趨勢呈現較小幅度的波動,2011年空心化率急劇上升,2011—2016年趨于平緩或小幅上升,其中石柱村空心化趨勢最為嚴重且上升幅度最大。金寶村、下河村、馬灘村空心化趨勢與平均空心化率對比,急劇上升時間發生變化,在2013年出現陡然上升趨勢再趨于平緩,回龍村空心化趨勢波動較大,2012—2013年空心化較為嚴重,2014—2016年空心化率與2007—2011年大致持平。
2.2 大成鎮農村空心化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在空間上,盡可能縮小研究尺度,以行政村為研究單元,選取行政村的平均空心化率為指標研究村莊空心化在空間上的分布(圖4)。
大地村雖然與大成鎮場鎮文城社區有一定距離,但與蒲家鎮場鎮距離較近,且整個村莊都在201省道沿線上,交通較為便捷,故此大地村10年平均空心化率都較低,約為30%;下河村、石筍村、回龍村臨近場鎮文城社區,又與210國道的聯系比較密切,交通便利、生產生活服務設施較完善,空心化率都在35%左右。
柏林村、馬灘村、田嶺村、瓦窯村平均空心化率在45%左右,皆與場鎮文城社區具有一定的距離,且地形等更為復雜,梯田較多,灌溉難度大,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導致人口轉移數量增大,空心化率加劇。千嶺村、金寶村與大成鎮場鎮文城社區較遠,但與大成鎮毗鄰的雙河鎮場鎮較近,雙河場鎮的輻射和影響導致這2個村的空心化率在40%左右。
鎖轄村、石柱村距離大成鎮場鎮文城社區較遠,空心化率較高,為50%左右。石柱村境內有一個石柱槽火車站,襄渝鐵路、210國道穿境而過,是大成鎮經濟果林示范帶和宣漢的物資聚散地,村內土地多數流轉在少數人手中,產業豐富,但是多數人因土地流轉出去只能選擇外出務工或者在村莊內給有土地的人干農活賺取工資和土地分紅生活;鎖轄村境內橫穿310鄉道,交通較為便捷,但醫療衛生設施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而且村莊土地規模不大,故多數農民工選擇勞務輸出賺錢。
3 農村空心化影響因素分析
3.1 空心化影響因素選擇
依托訪談和村莊社會經濟數據的整理,歸納出區位與地形條件、農村經濟收入狀況、土地利用、村內資源與設施、政策偏移和文化要素等綜合影響著村莊的空心化問題。因為是村莊逐漸演化的過程,地形條件無太大的改變,以及政策偏移和文化要素很難量化成指標,所以本研究主要研究區位因素、經濟收入狀況、土地利用、村莊資源及設施與村莊空心化的影響關系。本研究中被解釋變量為村莊空心化率,用百分比來表示;解釋變量中有:區位因素選擇距縣城距離、距場鎮距離、距主干道距離3個指標;經濟收入選擇村莊農林牧漁總產值、農業收入占非農收入之比、農民人均收入3個指標;土地利用選擇人均耕地面積1個指標;村莊資源及設施選擇水電氣供應、公交設施2個指標。空心化變量選取與含義見表1。
3.2 空心化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過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解析農村空心化影響因素,數學表達式如下:
式中,y為村莊空心化率;β0為常數項;X是空心化影響因素(本研究是采用距縣城距離、距場鎮距離、距主干道距離、村莊農林牧漁總產值、農業收入占非農收入之比、村莊農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積、水電氣供應、公交設施等指標表示);k為自變量的個數,本研究自變量個數為9個;βj為回歸系數;μ為隨機誤差項。
3.3 農村空心化影響機制分析
為了識別農村空心化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農村空心化的空間地域的主導影響因素及其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作用強度,本研究以大成鎮13個村莊為樣本區,選擇10年各村莊的平均空心化率為因變量,各自變量也是采用的10年村莊社會經濟數據的平均數據,運用SPSS 17.0中線性回歸分析采取向后篩選策略進行指標的篩選和計算[22],結果如下:回歸方程R2=0.562,F=3.850,顯著性=0.050,回歸方程通過了擬合優度檢驗、線性顯著性檢驗和變量顯著性檢驗,建立大成鎮農村空心化程度影響因素回歸方程:
在農村空心化影響因素中,有3個影響因素進入了模擬方程,其中,距場鎮距離與農村空心化呈正相關,距縣城距離、村莊農民人均收入呈負相關。由表2可知,距縣城距離標準化回歸系數為為-1.524,對農村空心化程度的貢獻最高,其次是距場鎮距離,村莊農民人均收入貢獻最小,其值為0915。這表明各因素對農村空心化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且存在較大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空心化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對回歸分析結果解釋如下:
(1)農村空心化程度與距縣城距離呈負相關關系(標準回歸系數為-1.524),距離縣城越遠,空心化程度越低。縣城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水平最高的地區,城市吸引力較強,對縣城較近的村莊造成影響,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使勞動生產率與土地利用率提升,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轉移到城市,進行非農化工作;距離縣城較遠的村莊,信息接受緩慢,對資源集約利用的意識淡薄,仍然是從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活動,同時家庭負擔繁重,醫療衛生落后,又造成距城市遠的村莊人口須要贍養老人等原因不敢出村。
(2)農村空心化程度與距場鎮距離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標準回歸系數為1.024),說明空心化程度隨著距離場鎮距離的增加而加劇。場鎮作為村莊內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可以給村莊提供生活必需品與基礎設施服務。距離場鎮越遠的村莊,生活質量下降,基礎服務設施落后,人們為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和更高的生活利益往往選擇去大城市發展。
(3)農村空心化程度與農村農民人均收入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標準回歸系數為-0.915),農民人均收入高的村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好,村莊資源要素集聚能力強,能有效遏制人口大量外流的趨勢,表現出空心化程度低;農民人均收入低的村莊,空心化程度高,原因是農民在村莊內難以發展,村莊地形多為丘陵,梯田較多,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種植,大型機器難以進入,種地條件艱苦,靠天吃飯,收益不穩定,并且對集約利用資源的意識淡薄,因此種地效益低下與城市對比,不如去城市打工經濟效益高。
4 結論
基于大成鎮10年的社會經濟數據從時間縱向上分析,大成鎮村莊的空心化水平是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1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劇。從空間上分析,村莊空心化具有集聚性,空心化程度高的村莊互相影響,由中心逐漸向外圍地域減弱。用線性回歸方法分析大成鎮空心化的影響因素可知,大成鎮村莊空心化程度主要受距縣城距離、距場鎮距離、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大成鎮防控空心化建議:(1)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村產業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自由流動,只有培育村莊內生發展力,吸引外出人口回流,使村莊更有競爭力,農民的經濟收入有很大的保障,才能讓農民留得下來。(2)搞好村莊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讓處于區位劣勢的村莊交通更加便利,減少人口外流。(3)從文化價值上,重構鄉村文化認同,增強村民凝聚力,營造村民歸屬感,從文化價值上留住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