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健,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
今年春天,我參加了包玉剛實驗學校(上海民辦包玉剛實驗學校是一所私立雙語國際學校,以下簡稱“包校”)RUN-A-WAY俱樂部成立五周年的一次活動。
在去參加活動的路上,我問一位參加過俱樂部騎行的八年級女同學:“你來學校以后,哪件事讓你印象深刻?”
她說,在一年級的第一節課上,班主任提出了三個問題:你和別人一樣嗎?你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嗎?
這三個問題,包括后來同學們的回答,一直伴隨著她這八年的成長,讓她建立了自信。
當然,我們提出這三個問題是容易的,由這三個問題而引發的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卻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好好思考并且認真解決的。
對孩子叛逆的寬容
我想給大家講三個發生在“包校”的真實故事。
第一個故事——黑客。
有一次在中學校長會議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領導反映,最近“包校”的網絡被入侵了,黑客是一名七年級的學生。由于他進入網絡可以看到我們所有的郵件,所以有人建議必須對他嚴肅處理。
但我認為應該先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老師調查后才知道,這名學生想看一下“包校”的網絡安全設置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同時他也想檢驗一下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
再進一步了解后得知,這名學生是六年級時轉來的,入學才兩周。我們的信息主任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告訴他們孩子的信息技術能力已經達到高中生的水平,六年級課程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了,建議家長在外面找更好的機構對他進行培訓,并且推薦了一些學習網站。
由于這名學生在四年級時每天玩游戲到凌晨4點,所以家長把家里的電腦收了起來,但還是繼續給他提供機會讓他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這次信息主任的鼓勵,更激發了他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熱情。
后來,他和其他同學發明的導盲手機,獲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他還獲得了中國科協的肯定,作為中國科協“英才計劃”的一員參加各種國際計算機論壇。現在他的導師是復旦大學計算機和軟件學院的院長。最近,他設計的智能環境監測系統也在“包校”正式投入使用。
第二個故事——《光明與黑暗之書》。
有一天,在“包校”中學部的宿舍里,熄燈之后,一名宿管老師看到兩個男孩在電腦前討論著什么。按照宿舍的管理規定,他們的電腦肯定要被沒收。
宿管老師第二天了解情況以后才知道,這兩個八年級的男孩正在創作一部描寫19世紀普法戰爭的小說,叫《光明與黑暗之書》。其中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普魯士士兵,另一個是法國士兵。這兩個男孩通過描寫他們的內心活動,來展示整個戰爭的場景。
由于出版社馬上要出書,他們倆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趕進度。
宿管老師知道這個情況后,不僅沒有按照紀律條例處分他們,還把電腦還了回去,給他們的創作創造機會。
第三個故事——抽水馬桶。
有一天在小學部,保潔員突然聽到衛生間里有異響,打開一看,一個小男孩正在那里拆裝馬桶的水箱。
課后我們把他喊到辦公室了解情況才知道,原來他想研究一下馬桶抽水的原理。
我們把他的家長請來后才知道,這個孩子從懂事開始,除了他父親的名貴手表,家里所有的東西他都可以拆裝。
那他為什么拆學校的馬桶?因為家里的馬桶是連體的,學校的是分體的。家長知道以后,首先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然后特地買了個分體的馬桶,讓孩子在家里拆裝。后來這個孩子在香港舉辦的樂高國際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我想通過這三個故事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應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叛逆行為?叛逆行為是不是錯誤的?
我認為并不能簡單地下結論。現在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安靜聽課、舉手發言、把手放到背后,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看與學習無關的書、不許頂撞老師……
這樣用“不”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有創新能力嗎?
回想當初,我們面試那個拆馬桶的男孩時,他差點兒沒通過面試。怎么回事呢?
因為他坐不定。從我們的心理行為規范來看,他好像有點“問題”,但是經過討論,大家覺得,說不定他在琢磨事情,這說明他應該是具備創新能力的。果然不出所料。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對孩子叛逆的寬容,就是對孩子的創造力的保護。
最近有一個很熱的名詞,叫“工匠精神”。
在德國,從孩子上幼兒園、小學開始,老師和家長就按照他的個性、特長來設計他的專業發展路徑,60%的孩子會進入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
德國的工業水平和產品技術是世界一流的,因為德國的教育就是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按照其個性來發展并取得成功。
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研究孩子就是培養孩子。該怎么做呢?通過觀測——記錄——研究——分析——歸納,知道孩子在發展過程中何時需要呵護,何時需要指導、幫助和支持。
我在《教育在哪里——一個校長的365天》這本書中,講過一個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故事。有一天上課,老師拿出一幅畫,上面畫了一只眼的大熊貓。老師問孩子們這幅畫畫得對不對,只有一個孩子說“對”,其他孩子都舉手說“不對”,孩子們發生了爭論。但老師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讓說“對”的孩子來做解釋。
他說:“有一次媽媽帶我到動物園,我就看到了一只眼的大熊貓。”他上臺畫了一只大熊貓的側面,的確是一只眼睛。
這時候老師說,這兩種回答都是正確的,取決于我們從哪個角度去觀察事物。
不管是老師、校長還是家長,我們不可能碰到個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想讓他們獲得成功,首先要呵護那些所謂的叛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