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瑀格
摘?要: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下高中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為熱門的話題。本文介紹了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構成、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即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校、家長、社會互相配合;創新和改進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和健全考核考評模式,以期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育;對策
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最新的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未來方向。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與現實成就的體現;是課程育人價值的具體體現,是國家教育方針在思政學科的細化,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大方面,旨在培育學生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能力。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的課堂教學改革要與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相銜接,教師要從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審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環節,在具體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滲透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及學科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內容
(一) 培育學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要首要遵守的學科核心素養,各級各類學校應利用國家意識形態,豐富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內容來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深刻認識,具體表現為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對學生政治認同的培養,是培養高中生為“合格的公民”的必然要求和價值取向。
(二) 培育學生具有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作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追求,是對高中生教育教學培養而進行的一種較有針對性的目標要求。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是指學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明確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緊跟教育理論的動態或國家規定的教育政策走向,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為人、做事、處事,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對人生意義的理解,謀劃人生走向。因此,將現行的課程標準、書本教學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落到實處,這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達成其他素養的基本條件。
(三) 培育學生具備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實踐中應具備的法治知識、觀念、思想體系等總和,思想政治學科法治意識的培養是將思想到行為、從觀念到行動的理性思想上升,樹立法律敬畏意識,用“法”來參與法治社會的建設,體現出公民作為法治主體的能動性。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遵法、學法、守法,培養法治的思想、認知和態度,旨在培養學生能夠具備“法治意識”素養,做遵紀守法的理智公民。這是其他素養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
(四) 培育學生具備公共參與的能力
公共參與是指公民通過有序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國家治理,勇于承擔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思想政治學科“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著重在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從不同角度洞察、理解、融入和參與社會實踐,有益于學生以溝通、協商、對話的方式來表達自身訴求。高中生應將政治學科的知識、技能與社會實際建立聯系,善于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認識真理、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在踐行的循環往復中不斷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理性的參與意識,這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其他核心素養起著現實的重要意義。
二、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政治認同”是課堂教學的決定性因素
高中思政課堂教學納入了我國社會發展規律、時代特征和學生當前認知水平,向學生系統化地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沿成果和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片段中結合“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模塊,設置情景導向教學,將符合課程理念和教材知識中的相關政治理念納入教學中,從政治認同這個角度培養學生樹立引導學生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感悟現實社會。通過生活與教學結合,體現出活動型課程的內在要求,使思想政治課堂充盈著思維跳動的氣氛,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想認識。
(二) “科學精神”是實現課堂教學完整性的條件
高中階段是高中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既要面對時代發展的浪潮,又要接受社會層面的多樣價值觀沖擊,在周遭變化的過程中他們必然會對周圍的世界很彷徨、無奈。這就要求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尋找生活中案例,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確指引,引領學生正確地認知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現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結合教育哲學、哲學相關理論及方法論對學生的認知世界構建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框架,引導學生會運用理性、科學的方式來體悟人生,實現人生價值。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獨特的育人契機,深入挖掘社會各種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眼界。因此,“科學精神”是實現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完整性的調節器。
(三) “法治意識”是課堂教學完整性形成的前提
法治意識的培養要通過長時間的實踐積累,在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工作時,教師應當注重多運用案例教學,議題式教學、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來展示生活中法治的力量,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將思想政治課堂與法律案例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在法律意識方面的素養。教師要基于社會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形成自我認知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在“經濟生活”中要遵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在“政治生活”中要依法履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維護社會穩定;在“文化生活”中要將尊重文化多樣性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相統一。法治以“戒尺”作為規范著社會發展的衡量標準,在教育教學中利用“法治意識”引導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因此“法治意識”規定著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完整性的前提。
(四) “公共參與”是傳遞課堂教學的必要載體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家公民。公共參與是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必要路徑,在參與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注重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既延展了課堂教學的影響范圍,又加深了學生的擔當意識,同時也提升了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對策
(一) 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面對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在于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思想政治教師應不斷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去思考提高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實效性,精準把握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和基礎。首先,思想政治教師必須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滲透政治學科的德育知識使學生在接受德育熏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科的核心素養,實現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其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要本著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精神,考慮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為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最后,理解和落實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拘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程式,開展實踐教學的開放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即興創造,把宏觀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轉化為短期、中期、長期的層次性培養計劃,便于教師更好地關注學生內心情感變化,完成既定的目標要求,以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 學校、家長、社會的互相配合
要想順利推進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就要有三方面的合力配合。首先,學校的主要領導者和教師群體應提升對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視與支持,積極推動政策在校內實施,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充分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加大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此外,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應轉變“語數外”是主科的傳統思想,思想政治課是“副科”的錯誤思想,理解新高考中的“3+2+1”的考試模式,重視培育學生成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最后,在轉變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教師注意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宣傳活動,將社會中的假丑惡現象記錄并轉化成合適的教學資源,讓家長和社會大眾理解開展學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工作助力,形成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獲得大眾的廣泛支持。
(三) 創新和改進教育方式方法
素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中形成、在接受過程中內化、在知識和技能的引領下拓展遷移”,進而形成的學科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思想政治教師在課程大綱的標準下,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加大創新和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的力度。
(四) 完善和健全考核考評模式
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制是促使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執行的必要手段。我國部分學者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評價定義為:“在系統地收集、分析、整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進行價值評斷的活動。”對于未來的發展,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應構建相應的配套的課程資源與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模式,整合教育力量,運用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把政治課的教學策略貫穿到教學實踐中,將不同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總體分析、總結學習過程,形成教育模式下新型“電子檔案袋”的評價模式,詳細準確地展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這樣既有利于高中生在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構成的“一體化”的評價模式下,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改正的有效機制,也有利于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與完善教學理念,實現自身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創建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胡田庚.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05.
[2]何艷.高中政治教師教科研論文撰寫現狀分析——以北京市高中政治教師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7).
[3]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