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軍
摘?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能夠從其科技創新能力入手,科技創新能力也是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有力方式,是我國高技術領域及基礎研究中的基礎。同時,科技創新水平也是我國科技成果轉換、實現技術轉移、解決國內重大經濟科技問題的前提。為此,本文從我國目前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對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的對策展開探究。
關鍵詞:科技創新?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5(a)-0199-02
目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科技水平的競爭,而在科技水平的發展中,科技創新能力是最為關鍵的內容。我國雖然經過了40年的改革開放,但是依舊沒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水平,本文通過深入探究我國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增強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上得到符合我國國情的解決策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并加快我國傳統技術的更新、升級,使我國在逐步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搶得先機[1]。
1? 我國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1 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僵化
目前,我國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還具有強烈的官本位制情況。在官本位的影響下,科技發展的核心內容一般都是由官僚們自行決定,不能有效聯系現實的社會需求與科技發展方向。科技項目的監督、執行、立項等內容大多都為全權包干,所有內容的決定權都是由對應的領導掌握。官本位制讓合理的學術批評無法得到關注,同時讓學術界寬松地研究氛圍以及自律意識慢慢消失,并間接使得學術界逐步向政治權利屈服。除此之外,官本位的權利與物質誘惑,還會使得專家學者把寶貴的精力與科研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地非科研活動中,使得學術之風不正甚至導致學術腐敗,讓科技界腐敗之風蔓延,從而致使相關科學技術研究事倍功半。
1.2 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脫節
由于生產者與研究者在技術轉換中缺乏充分的交流,從而使得技術資源無法有效的流動。現在依然有很多的科學技術還停留在實驗過程中,甚至有的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地科技項目被拋棄、閑置,無法較好地展出應有的經濟效益[2]。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眾多研究者、科學人員、高校、研究部門等很難一心一意進行研究,只是關注研究成果的數量而忽視了研究的質量,使得研究成果的產出困難、水平很低。除此之外,多方產學研合作也缺乏深入的交流,使得高等院校、研究部門等對市場與產業的技術研究缺乏應有的了解,生產者也不清楚大學、研究部門可以提供何種技術,從而使得產品只是形式上的結合而沒有實質性地內容,科技成果難以滿足產品、市場技術的要求,難以進行實際地生產。
1.3 缺乏相應地科技人才資源
是否擁有充足的科技人才資源是決定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一批能夠互相協作、勇于開拓的科研創新人才隊伍,那么就無法擁有能夠持續進行科技創新工作的力量源泉,從而極大地影響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我國科研創新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教育體制只是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卻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體制重教育、輕實踐,重結果、輕個性,從而使得人才培養深陷應試教育的泥潭。
1.4 缺乏濃厚地科技創新氛圍
科技創新如果要得到全面地發展,就需要合適地環境與氣候。但是,目前我國還缺乏濃厚地科技創新氛圍,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創新思維、創新途徑、創新意識的形成,制約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同時,因為科學劣勢地累積以及科學精神地斷裂,目前我國在科技發展中還存在較強的功利主義,從而對創新氛圍產生了極大地負面作用。功利主義更加注重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并把科學研究作為追逐利益的工具,這種心態在很多研究機構與高校中都十分普遍,由于總是追逐眼前地利益,從而使得我國的創新能力被大大削弱[3]。
2? 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的解決對策
2.1 形成高效地科技計劃管理制度
有關部門需要對相關國家計劃展開高效、客觀、合理地評估與監督,健全科技計劃評估方式。對于難以開展的國家科技項目,要進行深入、仔細地研究,權衡利弊,從而確定是否需要停止。在項目立項地過程中,要注重“研發以致用”的要求,展開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司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分析。在立項審查、申報受理的兩個過程中,要對其展開仔細地推薦、篩選、監督,從而保證科技配套項目與技術擁有現實的使用價值。除此之外,還要對國家相關科技機構、研究部門等展開考核,從而讓政府能夠順利開展預定的科技計劃內容;要對各大高校的研究成果資料展開動態跟蹤,隨時提出評估性結果,并把結果和項目開展資格融合在一起。
2.2 構建市場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構建市場主導型產學研合作機制,可以使得創新技術和市場需求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利用市場機制協調產學研多主體多方利益,打破產學研合作的體制限制,促進科研部門、高校、公司以預計利益與參與資本為捆綁媒介的戰略隊伍,使得資本、知識、人才能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產學研合作更加順利,并促進三方合作驅動力的提升,盡可能地展現出三方的優點與特征,加快經濟、教育、科技的同步發展,降低創新人員在進行科技創新時可能遇到的市場風險。
2.3 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培養創新思維
要鼓勵開展素質教育,讓教師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放在第一要位,要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時,從不同視角、不同層次進行思考,從而探究答案,努力增強自身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通過進一步普及科學精神與知識,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敢于向權威質疑,敢于打破傳統,敢于追求真理。同時也要注重培養綜合性、多層次的創新性人才,要擇優錄取、選用具有創新性思維的領導人員,帶頭做科技創新領域的領頭羊,并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有效展現自身價值、才能的平臺,開展創新團隊的建設。除此之外,也要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的融合,不但要注重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也要注重工程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而使得相關人才能夠滿足新時期高素質、綜合素養的要求。
2.4 加快科技創新文化的建設
科技創新的種子如果要生根發芽,就需要合適的氛圍與文化環境,只有通過文化對科技創新展開深層次的引導,內在調控科學創新項目并予以科學的規范,才可以把我國的創新文化較好地融入到科技創新內容中。作為科技創新共同體的發展不竭動力,較好的創新文化不僅能夠激發出人們的創新積極性,還能夠增強人們的創新能力。但是科技文化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公司、科研部門、高校、政府等一起參與進來[4]。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一定要強化對創新文化的建設與領導,展開有效地宣傳,讓大家了解科技創新的思想。要積極根據不同地區的現實狀況,提出對于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文化建設要求,利用合理、科學的創新文化建設舉措,有效開展創新文化的相關內容。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技創新變成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大國之間的科技博弈變為了科技創新之間的競爭,科技創新水平逐步變為了改變世界格局、影響國家競爭力之間的關鍵作用因素。我國如果要在新時期再次實現科技與經濟的騰飛,就一定要激發民眾的創新思想,通過全新的科技方式增強科技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鑫,余興厚,羅佳.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4):41-45.
[2] 路甬祥.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關于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1):7-9.
[3] 林穎,熊冬霞.論我國科技創新的問題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3(31):146-147.
[4] 袁海軍,劉婧婧.制約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諸要素的方法論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5):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