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華?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對指導和構建新時代石油企業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中國的石油企業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石油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文精神的積淀、提煉和升華,具有鮮明的歷史厚重感、時代特點和行業本色。
關鍵詞:新時代;石油企業;文化建設
一、文化尋根帶動文化認同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企業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群體意識和經營理念的一種綜合體。企業文化是一種通過一系列活動主動塑造的文化形態,當這種文化被建立起來后,會成為塑造內部員工行為和關系的規范,是企業內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對維系企業成員的統一性和凝聚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各個石油企業、每個層級單位都認識到了構建優秀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我們石油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即搞企業文化建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上。一些單位在企業文化建設初期,由于借鑒和探索的需要,拿來一些泊來的企業文化的理念,喧鬧了一陣子,有積極作用,但收效甚微。再搞一些模板和櫥窗,雖然吸引了一些眼球,但也很快受到冷淡。究其原因,問題在于我們還沒有十分弄懂什么是企業文化,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文化,關鍵在于我們還沒有十分弄懂企業文化的根在哪里。所以,在文化認同上出現了矛盾和問題。現在通過思考和實踐,我們對這一矛盾和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舉措,為我們扎實有效地開展石油企業文化建設鋪平了道路。
(一)在歷史上尋根,在傳統上求源。習總書記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我國石油工業已走過一百年多的發展歷程,真可謂“一部艱難創業史,百萬覆地翻天人。”特別是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建設的史詩般的壯闊畫卷,已鑲嵌在億萬人民的心中。事實上,“鐵人精神”、“大慶精神”,蘊含和體現了石油工業和石油人的巨大光彩,以及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如果從文化角度說,可以稱作是石油工業、石油人的文化根。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鐵人精神”、“大慶精神”,它們仍然是我們當代石油工業、石油人的光榮使命,特別是在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注重歷史,尊重傳統,在歷史和傳統中汲取養分。
(二)與時代同步,與發展合拍。十九大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石油“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企業精神,“誠信、創新、業績、和諧、安全”的核心經營管理理念,“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核心價值觀,以及“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既有深深的歷史和傳統的烙印,更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因而受到了社會的矚目和石油人的認同。這一點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企業文化建設不但要具有歷史和傳統的繼承,也要符合當代人對精神文化的新要求,并與之所肩負的使命、所處的環境等密切結合起來。同時,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也為拓展企業文化的空間提供了條件,為豐富企業文化內涵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這樣就使得我們當代人在自覺地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抓住企業文化的本質,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
(三)突出重點,兼容并蓄。在全國有一首令人難忘的反映石油工業和石油人的歌曲,就是《我為祖國獻石油》。為什么這首歌能如此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就是因為突出了石油工業、石油人的特點,抒發了石油工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壯志豪情和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這是一個石油企業文化現象的典型例子,為我們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文化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企業文化亦是如此。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如果企業文化要素都千篇一律,而沒有自己的特點特色,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毫無生氣,這樣的東西也就稱不上是企業文化,只不過是“照本宣科”、“照葫蘆畫瓢”,照抄照搬的文化復印品,對本企業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意義不大。那么,特點從哪里來?一是從歷史和傳統的文化積淀中來。二是選好路徑促進素質養成。
二、結語
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時,優秀的企業文化也是這個企業的企業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員共同的價值追求。但是怎樣把企業文化融入到生產經營、改革發展的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促進企業健康和諧發展,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文化認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文化建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通過日積月累、鍥而不舍、潤物無聲地不懈努力,才能步入文化建設的更高境界——素質養成。
參考文獻:
[1]張玲.石油企業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J].企業文化旬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