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烜
摘要:下文立足于互聯網在我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透徹剖析了群眾網絡文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然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規(guī)范群眾網絡文化應用的對策,以期為我國群眾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群眾網絡文化;文化建設;互聯網;法制
網絡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要工具,對政治、經濟、文化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網絡的影響還不僅僅局限于網絡本身的工具性特征,因網絡本身便捷性、隱秘性所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文化屬性也越發(fā)突出。就群眾網絡文化而言,群眾網絡文化和社會輿論有直接關系,而群眾網絡文化往往會受到網絡上別有用心之人引導。為規(guī)范群眾網絡文化發(fā)展,調整社會輿論,就必須辯證認識到網絡本身的基礎性、產業(yè)性、文化性,我國不可照搬西方發(fā)達國家協調群眾網絡文化的做法,務必要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群眾網絡文化的良性發(fā)展,規(guī)范群眾網絡文化的應用。
一、群眾網絡文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群眾網絡文化是現代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互聯網現如今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宏觀層面上來說,群眾網絡文化是人民群眾利用網絡或者在網絡環(huán)境作用所創(chuàng)造內容的總和,相對于傳統社會文化,群眾網絡文化表現出突出的兼容性、高效性。在這種特殊的群眾網絡文化境遇下,因網絡帶來的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在網絡上相互交織,尤其是西方諸國所倡導的、不適宜我國土壤的文化對民眾的意識、觀念、行為等產生了嚴重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網絡技術上有著一定的控制優(yōu)勢,同時互聯網當前所表現出的多種特征,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鼓吹的“民主、自由”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我們僅從意識形態(tài)表現上看,網絡文化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文化霸權的重要形式之一[1-2]。
二、群眾網絡文化的應用規(guī)范對策
(一)規(guī)范網絡環(huán)境
在傳統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法治觀,和網絡傳播所帶來的群眾網絡文化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傳統社會中隨處可見的常識,在現代網絡社會中卻演變?yōu)樯願W的道理,而以往難以引發(fā)的輿論問題,在網絡上隨處可見。但,無論群眾網絡文化表現出何種變化,如何去改變人類的習慣以及思想,群眾網絡文化應用的規(guī)范都必須要堅持“人本主義”,將民眾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追求,也是當前規(guī)范群眾網絡文化的根本保障。堅持人本主義的群眾網絡文化環(huán)境規(guī)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確保民眾的基本權利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不受侵犯,互聯網信息傳播實名化的實現以及全面監(jiān)管的實現仍舊需要較長的發(fā)展時間,網絡侵權、網絡犯罪時至今日仍舊較為普遍,因此要加強網絡監(jiān)管工作的完善,確保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保障。當前,應該以辯證的思路、觀點去看待網絡環(huán)境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著重研究犯罪的新特征、新手段,不斷協調當前已經成熟的法律法規(guī),適應網絡發(fā)展需求,堅決打擊網絡犯罪,讓民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另一個方面,社會經濟發(fā)展改變了我國民眾的文化需求,多數民眾的經濟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獲得了更加寬廣的視野以及更加多元的思想價值觀念,網絡本身表現出的復合傳播特性以及海量信息數據特性,讓其具備了廣泛傳播、分層傳播的優(yōu)勢,可大幅度滿足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當前國內所形成的群眾網絡文化,多建立在碎片化、低質量的網絡信息基礎上,盡管目前網絡上的信息數據呈爆炸式發(fā)展態(tài)勢,但多數信息數據仍舊表現出極為突出的“低質化”特征,因此應該在滿足民眾信息需要的基礎上,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數據,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文化需求[3-4]。
(二)強化文化建設
改革創(chuàng)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所在,用創(chuàng)新精神指導網絡建設,是當今時代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國家領導人在2008年就已經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以及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當前需要深刻認識到群眾網絡文化的影響力,高度重視群眾網絡文化的建設、應用、管理,讓網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
群眾網絡文化的管理問題并非是我國當前所面對的難題,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當前我國必須要走突出中國特色的網絡管理道路。目前部分國家已經有了基本的網絡管理模式,主要表現為以韓國、新加坡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強制性介入模式以及美國為代表的行業(yè)自律管理模式,但基于我國實際國情,這兩種方法均并不適用[5]。
因此,針對群眾網絡文化的建設,務必要堅持三個方面的內容不動搖:一是堅持政府在互聯網中的主導權,民眾可在網絡空間中自主交流,但民眾在現實空間中的活動仍舊受到制約,政府部門應該根據法律法規(guī)管理網絡,維護社會道德準則在網絡空間中的體現,以切實保證廣大民眾的根本權益,若放棄主導權,任由不良思想在網絡上肆意傳播,不僅違背民眾意愿,同時還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背道而馳;二是要堅持網絡法制建設,網絡法制仍舊是實現群眾網絡文化監(jiān)管的主要方式方法,當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速度領先于網絡法制建設,以至于網絡成為我國執(zhí)法監(jiān)管的邊緣地帶,有相當一部分犯罪事實逃脫制裁,因此當前亟需構建起具備高度適用性的網絡法律制度;三是要堅持強化民眾素質建設,我國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民群體,現如今,網絡上只要發(fā)送一條具有一定事實基礎且具有輿論傳播價值的信息,在短短數小時內,就會在全國各地形成規(guī)模化效應,且該效應難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干預。社會輿論的高速傳播并不是一種負面現象,但是不正當的信息也可能會通過該情況在網絡上迅速發(fā)酵,以至于形成負面的群眾網絡文化。近日,華為的“251”事件,民眾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完全忽視法制,肆意對事件真相進行揣度,且行政公關手段也無法實現有效調控,形成了惡劣的負面影響。這些事件都可為殷鑒。在網絡法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應以提高民眾法律素質為主要任務,讓民眾對網絡上層出不窮的現象、熱點事件能夠保持辯證的、冷靜的態(tài)度,以揭示出事實真相,并堅持法制基礎,從而創(chuàng)建出一個規(guī)范的群眾網絡文化體系[6]。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我國和西方國家在網絡文化方面的競爭,是新時代的較量,在我國形成全面開放包容姿態(tài)的同時,應積極抵御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保證我國群眾網絡文化的獨立性以及積極性。傳播學基礎理論證明,受眾接受某類信息具有上限,在上限來臨后,受眾對這類信息的接受速度將放緩,如果此前的信息為反宣傳信息,那么受眾將產生免疫效果。因此,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堅守文化陣地,同時強化民眾的文化素養(yǎng),積極推動網絡法制建設,將馬克思主義轉變?yōu)榻拥貧馇颐癖娤猜剺芬姷木W絡文化形式,以強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中的影響力,最終達到規(guī)范群眾網絡文化應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淑儀.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基層群眾文化網絡信息平臺建設[J].環(huán)球市場,2019 (18):224.
[2]周雪婷.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群眾文化服務方式變革[J].中國高新區(qū),2019 (10):298.
[3]宿柯.淺析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J].神州,2019 (22):277.
[4]王群.淺析網絡經濟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發(fā)展[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 (2):216.
[5]胡朝.文化自信與群眾路線關系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 (3):118-123.
[6]王曉蕓,吳夕孜.新時代網絡群眾路線:內涵、價值、困境與策略選擇[J].理論導刊,2019 (4):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