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一凡
摘? ? 要: 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近年來中學議論文呈現出思想貧乏、格式雷同、材料相似等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公民寫作理念指導中學議論文寫作是走出這種作文怪圈,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公民寫作? ? 議論文寫作
公民寫作指寫作者以公民姿態,結合時事熱點與公共事務,理性地表達觀點、抒發情感,并將其訴諸筆尖,組織成文的一種寫作方式。針對當前中學議論文寫作中的積弊,教師可利用公民寫作理念指導學生寫作,鍛煉思維,激發新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一、中學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高中議論文寫作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習作大多千篇一律,概括說來主要存在這三個問題:
首先,結構程式化,邏輯混亂。在中學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為了應試求穩,往往會進行模式化訓練,傳授寫作議論文的模板套話,久而久之,學生的議論文結構變得千人一面:開頭亮出一個四平八穩的論點,中間用兩三個分論點支撐,穿插幾個萬能的例子,最后高談闊論總結一番。這樣標準化的議論文模板應付考試綽綽有余,但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并未深入思考,缺乏邏輯與深度。
其次,觀點老舊,難出新意。議論文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文體,學生寫作議論文的過程就是進行獨立思考、理性判斷,進而表達見解、彰顯主體意識的過程,因而寫作主體既是學習者又是思辨者。縱觀議論文寫作現狀,學生大都缺乏獨特見解,總在一些常見的甚至老舊的觀點上耗費精力,文章普遍比較平淡,泛泛而談而缺乏亮點。
最后,疏于說理,文字堆砌。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似乎不會說理,不能借用清晰的結構把觀點表達清楚,更傾向于無節制地渲染、鋪排,但中小學寫作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文學家,學生學習寫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將來在社會生活中運用,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因此,議論文寫作不需要一味追求華而不實的文字堆砌,更看重文章觀點的明確、邏輯的清晰、說理的嚴密、表達的流暢。
二、議論文寫作積弊已久的原因
中學議論文寫作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探究其成因,筆者將從傳統文化的影響、現今的教學模式、寫作社會價值的缺失等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角度。中國傳統文化重感性,可以說是詩化的文明,與重思辨和邏輯的西方思維方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反映到寫作中,則體現為疏于說理、慣于掩飾真實的想法、缺乏有個性的觀點。隨著公共生活空間的不斷拓展,傳統思維方式的局限日益突出,教師要在寫作教育中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
其次,功利化的寫作教學模式致使某些學生主體意識淡薄。寫作教學過于功利,作文不再是快意表達的途徑,這就使學生持“為了老師而寫作,為了任務而寫作,為了分數而寫作”的心態。另外,作文評價標準使學生無話可說,有些話想說卻不敢說,有些話本來想這樣說,諸如此類的心理顧忌使學生寫作時學會隱藏真實想法,一心抒寫能取悅老師的文字,因而議論文觀點老舊、難出新意也就情有可原了。
再次,寫作社會價值缺失。同學無法體會寫作活動的社會價值,無法寫出有新觀點的議論文。高考命題指向大多是感性大于理性,過于關注考生情感層面的覺悟,注重人文素養的考察,忽視對社會意識、責任意識與批判意識的觀照,留給那些長于思辨的學生的發揮空間不大。因此,議論文疏于說理、文字堆砌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三、公民寫作指導議論文教學的具體策略
基于中學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的原因,教師可利用公民寫作理念指導寫作,通過不同于常規的教學方式,優化議論文寫作教學。用公民寫作理念指導議論文寫作教學是有章可循的。首先,選材范圍要廣;其次,寫作角度要精,思考要深要透;最后,語言表達要活,既要想得清楚又要說得漂亮。
(一)形之于心——思維的內化與外轉。
1.角色內化:自我價值的認同與回歸
在議論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往往被忽視,主體價值被淡化,作文中很少有“我”的出現,“以我手寫我口”成為紙上談兵。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教師也沒有承擔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責任。
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活生生的、有獨特個性的個體生命,尊重學生寫作時的主體意識。社會需要被我們說,更需要說的是我們自己,葉圣陶在《作文論》中將議論文定義為“總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見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由狀態下寫作,樹立自我意識,明確自我價值,說真話、抒真情、表真意,在寫作中將自己的思想體會和價值觀念最大限度地表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回歸使議論文寫作更有真意,出新出彩。
2.視野外轉:由小世界放眼大環境
僅僅關注情感體驗是狹隘的寫作觀。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轉型時期,已經向成人行列邁進,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更應該了解自己要履行的義務。寫作課堂可以為作家的成長做最初的準備,但也應為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做好文字表達的訓練工作。因此,學生不應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要學會“睜眼看世界”,把視野從身邊的“小世界”逐漸轉向廣闊的“大環境”,從“個人”的圈子里走出來,投身社會,認清自己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社會公民”。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公民情懷,以“公民”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公民”為準則與底線進行社會觀察與問題批判,使學生懂得對社會事件進行關懷與思考是自己的責任,而在有需要的時候作言之有物的表達更是自己的義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增強公民意識、權責意識與公共責任感,還能因轉換了角度而開拓了思維深度。公民意識與反映他們思想和精神的議論文寫作緊緊相連,文章更加“大氣”。
(二)手腦并用——讀、思、行、寫結合。
通過公民寫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不僅需要學生轉換思維與角色,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引導,諸如材料準備、合作探討、時文寫作等,從不同層面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1.讀中思
準備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讀中思。高中生的閱讀材料普遍比較單一,大都是名家著作、散文隨筆等,閱讀這些讀物,主要是為了積累寫作素材、美化文筆,很少深入思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辨性閱讀”。
閱讀材料可以是現有的學習資料與補充讀本,如圍繞課文中的女性形象劉蘭芝、竇娥、祥林嫂、曹七巧等開展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代女性的遭遇與命運;也可以是時政新聞與時評文章,閱讀時政新聞可以讓學生獲得“社會參與感”,時評文章的獨到觀點與精巧構思可以拓寬寫作思路,為寫作注入新鮮的血液;還可以是一些具有公共精神與社會關懷的作家的作品,如韓少功、余華等的文章都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培養批判性思維的不錯選擇。
2.思中行
開展探究討論,在思中行。在積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多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的內容可以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素材,如針對課文中女性形象,學生可以就其共性特點、命運遭遇等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思考討論;也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如針對一些事件,可從國民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看客心理等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通過“助產術”進行追問、激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發現問題、共同討論、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的發展,如此,學生寫出來的議論文更容易出新觀點,有新思路。
3.思中寫
指導學生自由寫作,在思中寫。以往寫作課堂上會束縛學生的創作發揮,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與欲望。因此,基于公民寫作的理念,教師要把寫作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放開手腳,自由寫作,寫隨筆、日記,隨時記錄感受、表達觀點,說自己想說的,抒發內心的真實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寬,繼而克服寫作議論文的畏難情緒,拉近與寫作之間的距離,真正享受到寫作的樂趣。當然,自由寫作并非沒有邊際,經由閱讀、討論之后產生的東西,必須以理性和邏輯為統領進行編排,這樣既有理性思辨又有自由精神的議論文才能從千人一面、材料雷同、表達方式單調的傳統議論文中脫穎而出。
(三)形之于手——表達的錘煉與優化。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除了有新穎出彩的觀點外,還必須有得體的文字與精妙的結構加以點綴修飾。得體優美的文字使讀者更容易讀懂作者想表達的內容,而精妙的結構則能清晰地呈現作者的觀點,幫助讀者捋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審美品質取決于兩個要素:一是心中有感悟。寫作者要有一顆懂得發現美和欣賞美的敏感心靈,用心感受身邊的點點滴滴,并善于以公民的身份和素養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表達技巧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使議論文品質大大提高,使讀者感受到思想的深刻與透徹,靈魂的飛揚與激情,這樣的文字才是語言審美品質的最高體現。
歸根到底,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首要強調的是思想性,最能打動人心的并不是華美俏麗的文字,而是作者通過語言傳達出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品質,優美的語言表達則是錦上添花。
針對議論文寫作中的一些問題,“公民寫作”理念給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在課堂上具體實踐這些方法,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寫作觀念、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有的放矢地教學。寫作教學是一個積淀的過程,教學生學會寫作、寫好議論文,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新手教師,在寫作教學初期往往會摸不著頭緒、理不清思路,因此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并總結議論文寫作教學經驗,使學生真正愛上寫作,每當寫作時,定能“文思如泉涌,落筆妙生花”。
參考文獻:
[1]余黨緒.公民表達與寫作教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何萍.從高考體議論文到公民寫作[J].讀寫算,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