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針對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文學原創圖書,2018年底,《青春》雜志社在全國大學生中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春好書榜”評選活動,參與評選的書籍要求為現當代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不限。書單評選歷時一個多月,來自全國14個省份,40家高校文學社團參與了活動,共605部圖書得到推薦,經過去重復和排名,最終有了這份書單。
從入選的40部書單看,“青春”還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經典作品的入選和作家排名先后的變動,體現出不在場的青春特征,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氣質息息相關。新銳作家作品的出現則體現出青春一代的個體經驗和身份意識的自我覺醒。
在這份書單里,傳統現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依然具有不可撼動的位置,如現代作家錢鐘書的《圍城》、沈從文《邊城》、楊絳《我們仨》、張愛玲《傾城之戀》、魯迅《吶喊》、蕭紅《呼蘭河傳》、曹禺《雷雨》、老舍《四世同堂》等都高票入選;其次,當代文學陳忠實《白鹿原》、莫言《紅高粱》、王安憶《長恨歌》、阿來《塵埃落定》、林海音《城南舊事》、蘇童《妻妾成群》、畢飛宇《推拿》、閻連科《受活》、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古華《芙蓉鎮》等,均堪稱當代文學經典,他們的入選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當代文學入選的篇目中,余華的《活著》高居榜首。需要說明的是,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同樣提名率很高,《活著》被提名19次,《許三觀賣血記》被提名5次,《在細雨中呼喊》提名兩次,但出于一位作家只保留一部代表作的考慮,余華只保留了呼聲最高的《活著》。如此高的提名率,說明了余華在大學生中的巨大影響。推薦語中,大學生從文體和思想的角度分別談到了《活著》大受歡迎的原因。江蘇師范大學桃蹊文學社說道:“余華在給了這本書一個加西亞馬爾克斯沉浸回憶式的開頭的同時,并沒有忘記賦予文章扎根腳下土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標題《活著》中的‘著象征了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生命一直存在,可屬于‘活這個動詞的形容詞卻是一直在變。在福貴走出前半生的浪蕩后,后半生盡是一場又一場走馬燈般的死別。在無人可別后,最終只剩一人一牛這樣赤條條地活了下來,坐在田壟溝頭,吃著旱煙,將一生的經歷講述成一個晚飯后的回憶。”太原學院清源文學社的同學們則認為,《活著》對生命價值意義的理解更具有普遍性。“《活著》就是通過一個個‘死亡的故事來凸現‘活著的主題:不論一個人的一生遭受了多少苦難,都要有活下去的勇氣。這對于當下大學生來說,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和00后,他們對于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中,更需要健康的生命觀、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引導。閱讀《活著》,能讓人更加懂得敬畏生命,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
路遙《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讀者群中備受歡迎已經成為一個文學現象,成為不少學者探討的論題。東南大學“筆走龍湖”文學社的推薦語說道:“偉大的作品是用平實的語言去描寫亙古不變的人性,本書沒有腳踏祥云的英雄,沒有一顧傾城的絕色,寫的是動蕩的年代、變革的農村、浮沉的人生、無言的愛情,寫的是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們,還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糾結與掙扎。現實與精神的雙重枷鎖常常使人墮入深淵,只有在無比的痛苦中還能巍然站立勇敢向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本書時間線跨越幾十個年頭,影響了好幾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沉、厚重、感人至深。”
青春和成長主題是這些入選作品中反復被挖掘的經驗,且這些作品主人公的成長,都是和社會/國家的特定時空聯系在一起的,閱讀經驗本身也反映著個體在世界變化過程中的成長。一榜單中經典作品的經久不息,也反映出個體閱讀是在國家民族的歷史時空脈絡中展開的,經典在這個時代依然堅不可摧。
這份書單里,現代文學史大篇幅提到的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被冷落,錢鐘書、沈從文、楊絳、老舍則憑借平實的文字和過人的學識獲得大學生的喜愛。正如《我們仨》的推薦語:“好文學不需要任何修飾,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潮鳴文學社),當代大學生更容易被具有人間情懷和生命共情體驗的作品感動。
首先,從名次上看,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父魯迅掉落第11名。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表象。事實上,由于魯迅作品較多,提名較為分散,《魯迅全集》《野草》《吶喊》《彷徨》均被提名,共計17次,可見大學生并沒有遠離魯迅,而是以更為全面更為深刻的眼光閱讀魯迅。《野草》提名次數僅次于《吶喊》,對《野草》中靈魂緊張和巨大文字張力的閱讀體察,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魯迅的理解日益多元化。南師心遠文學社的推薦語寫道:“綿密的意象游走在行文之間,無處不在,一如夜游惡鳥,而又早就濃稠的黑暗。每篇都以似是而非的形式暗示了一個空間的存在,指向某一點,而這種存在,正如竹內好所言,可概括為‘無:無線性時間、無實地空間、無生命活力,以反意義作為意義存在著。在‘無之中又模糊可見那一個孤獨者的人格,這超人的遺骸正是魯迅的自畫像:于無物之陣中投槍,于秋夜里與空無冷眼對視,與死火同死,拒絕與怯懦的造物主共生……”大學生群體對于魯迅的理解,已超越了單一的革命性、思想性視角,更多從生命體驗和靈魂碰撞角度走向魯迅,與大師對話。
當代文學中,有一些新書的上榜值得關注。首先是劉慈欣《三體》大受歡迎,提名次數達到11次。東南大學筆走龍湖文學社的同學們說:“《三體》以非凡的想象為我們開啟了對人類文明與未知文明的構想。作者突破傳統意義上硬科幻模式,以科學為根基展開文明、倫理、哲學的思辯。無論是‘面壁‘破壁計劃還是‘宇宙社會學,在一行行扣人心弦的文字間,我們能夠洞見極具東方色彩的世界觀,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傲然屹立于世界乃至宇宙價值體系中。” 江蘇師范大學桃蹊文學社的同學們認為:“劉慈欣以幾近冷血的理性敘述著這篇巨作,但全文有個主題,那便是‘愛。整個人類文明最終難逃厄運,但代表著人類的‘母性,也就是‘愛,延續著人類文明,在黑暗宇宙中摸索著……”
其他一些圖書的上榜,也讓我們注意到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如王小波,上海交通大學白巖詩社的推薦語說道:“讀王小波的書總是讓人耳目一新,這不僅在于作者的人格魅力,更在于嚴肅思想和詼諧筆調的強烈對比。小到個人心態,大到國家環境,王小波都以一種‘特立獨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讀者,我們驚嘆于其窺探世事的角度,和其完整嚴密的三觀。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毫無強加于人的味道,它所做的只是講故事,而文本之外的東西是由讀者自己完成的。”王小波的流行,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推崇自由意志,堅持獨立思考的價值選擇。另外一位上榜的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算不上名著,但由于其反映的性侵主題與當代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引發了廣泛共鳴。“‘性侵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于某個陰暗的角落,任何關于性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性的本質不是欲望,而是權力。”林奕含借房思琪之口,描繪了世界被遮蔽的陰面,也帶來了文學的隱秘之美。
諸多上榜作品,還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對文學之美純粹性的追求。如南師心遠文學社的同學們是這樣評價《繁花》的:“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華語文學中獨一無二的語境,絕對的細讀才對得起這樣絕對的精致……”武漢大學浪淘石文學社推薦《張棗的詩》,認為“中國傳統的審美變成了一些當代詩人的籌碼和標靶、毒劑或良藥,但在張棗這里,他憑空延展著美,并神奇地銜接至古典端頭。張棗的存在,告訴我們現代漢詩也可以達到一個超越經驗、語言和形式的境界。溫暖而生硬、真誠而超脫。如果說詩是一種睡眠,張棗一直保持在某種昏睡狀態,而同代的多數詩人,早已失眠,他們若閉上眼睛,也只是處于假寐中”。南京曉莊學院大學生讀者協會推薦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時則說:“書中記有大量木心先生對文學和文學史的看法,帶有獨特的哲學意味,語言幽默俏皮。” 大同大學雪野文學社的同學們則認為,“書里融有木心的俏皮、虛榮、機心、精致與博古通今,涉獵繁多。它不僅是在講文學,而將藝術、哲學、歷史等錯綜糅雜在一起,雖然文學的發展以國別、時代經緯作為主線展示開來,但隨處可見音樂、美術的聯想和闡發,又加以哲學的思辨和歷史背景的注解,這就不是單純的文學了……藝術的點綴使回憶富有生機和靈氣。”
可見,面對碎片般的現實,大學生的選擇更為關注主體的重建,更具美學立場,更關注個體的獨立性。文學依然是他們的“涉渡之舟”,他們相信彼岸的存在,并且在文學中尋求著個體的記憶與回聲。
近年來,在文學界逐漸引發關注的非虛構作品也在榜單中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看到當下大學生對文壇的多元關注。柴靜的《看見》關注弱勢群體,作為一位媒體工作者,她“將社會上的人串成珠”,這本書是柴靜自己的“看見”,但更多的也是讓讀者“看見”,看到一個普通人不易看到的當下社會。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多面復雜,看到了人性最初的光芒和忍耐的限度,看到了普通人的掙扎。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從一個“閑人”的角度,詩意地描摹了一個村莊里的草木、動物、風、夜晚、月光和夢。“閑人”不忙于春種秋收,只把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當作大事情,在天然恣意的閑適中,感受著世間萬物的尊嚴。
一些非虛構作品同時也是跨界之作,很難將其界定是文學還是歷史,這也是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潮流。岳南的《南渡北歸》是一部全景描述20世紀中國最后一批大師命運的史詩巨著,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傅斯年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致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于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剖析。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則是網絡歷史小說,也是進入榜單的唯一網絡小說。該書以《明史》的正史史料為基礎,結合檔案、筆記、野史、碑刻等,對歷史的空白進行填補。作品以年代為主線,加入古典說書藝人的筆法,是一種典型的跨界寫作,文學、歷史、政治經濟、人倫道德交織在一起。正如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本書的入選,折射出當下大學生對歷史的態度:通過和當代相交織的方式,在閱讀和思考中復活歷史。
《青春》的榜單充滿了青春氣息。葛亮的《北鳶》,一方面可以看到中青年寫作者的活力,同時也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讀者對時代風云的關注和歷史意識的重建。重慶師大執燭者文學社在推薦語中寫道:“本書寫的是民國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將波詭云譎的民國動蕩史寄予兩個家族的命運沉浮,書寫著中國最為豐盛起伏的斷代……文笙在大時代的風云中輾轉歷練,且行且進,最終塵埃落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來處,了解來處,才知道自己的去處。在故事的日常精微與家族興頹里,隱藏著我們過去以及未來的影子。”
其他作品,如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滋養了幾代年輕讀者,大家迷戀的不僅是三毛和荷西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有對荒涼的撒哈拉沙漠生活的向往。《海子的詩》在天空和大海的背景下,展開一代人的精神命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作者在輪椅上以絕望的心尋求著對希望的沉思。龍應臺的《目送》則以生死筆記的方式,書寫著親人的別離與放手,如燭光冷照山壁,寫盡人性幽微。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寫盡俗世的智慧和生活趣味,寫給生命的行者,品味孤獨的真義。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滿含人間煙火味,卻有無半分名利心的童年畫卷……這些篇目的入選,可能未必是文學價值最高的,但都是契合大學生心態,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塑造產生著重大影響的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沒有上榜的作家作品,難免有遺珠之憾。北師大九歌文學社推薦的書單中不乏當下新作,華清、班宇、包慧怡、邱妙津、景俊、閆文盛、石一楓、雙雪濤等都均被推薦。一些名家名作如王安憶的《匿名》,蘇童的《黃雀記》,余華的《鮮血梅花》,嚴歌苓的《倒淌河》等,體現出了專業讀者的眼光,但是由于榜單僅發布40部,這些充滿獨特高校文學趣味的書單沒能進入。復旦詩社,武漢大學浪淘石文學社,閩江學院山鷹文學社等對陳先發、肖水、張清華等詩人的推薦,由于審美趣味的小眾,最終也沒能進入榜單,這也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小眾與主流之間的矛盾。
這份榜單,可以說是一個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大學生閱讀生活的豐富性在場。這些作品呈現了大學生群體對閱讀品質的堅守,也體現了大學生精神追求的多種面向。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學生的閱讀也呈現出非虛構、跨界的特征,與當代文學的發展合流。閱讀是精神上的一種返鄉,也是年輕一代尋找自我認同的精神自傳。青春閱讀,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