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煌
摘要:本文主要簡單介紹了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相關內容,通過對現階段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來探討健全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體系的有效措施,以實現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應用,予以其法律保障,充分利用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滿足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做到節能減排,構建完善的與之相配套的政策體系,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立法;有效措施
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之一,人們不再以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致力于尋找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來緩解能源消耗問題,解決傳統化石能源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以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改善當前的城市環境狀況。隨著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立法問題十分迫切。為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應當不斷地優化立法體系,彌補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設立相配套的各項政策措施,以有效推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1 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相關內容
1.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新能源是相對于常規能源提出的概念,也被稱之為非常規能源,其不同于傳統能源形式,目前仍然在開發和研究過程中。新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生物質能等,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并沒有被大規模的應用。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源較為豐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特征,能夠持續性地被人們所利用;二是新能源的開發空間非常大,能量密度偏低;三是新能源對環境的污染比較小;四是新能源的分布十分廣泛,可進行小規模的應用;五是新能源還處于間斷式供應階段,還無法持續性為人們提供服務 。
可再生能源屬于一次能源中的一種,包括但不限于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其取自于大自然,能夠循環再生,不會枯竭,無需人力投入便能夠自行再生。
1.2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分類
若是按照能源來源來進行分類,那么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可分為:太陽能、潮汐能、核能、海洋溫差能等;若是按照技術性質來分類,則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第一代技術。這一類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起源于19世紀末,主要以生物碳磚技術為主;第二類是第二代技術,此類技術的發展主要是太陽能技術和風力技術,多利用于發電領域中,目前在市場中已經有所應用,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效;第三類是第三代技術。主要以氣化生物質能技術、海洋能源技術、地熱技術等為主,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開發和利用 。
2 現階段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中存在的問題
2.1 立法效力較低,缺少對新能源的定義和規定
當前所制定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整體效力偏低,這是因為立法體系還不夠健全,與之直接相關的法律規定較少,僅有《可再生能源法》,而與之間接相關的法律條文雖然有所涉及,但缺乏明確性,不夠全面,只是一些基本原則的規定。由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配套政策大多都是政府發布的通知和規定,無科學的立法體系做支撐,以致于其在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難度,很難發揮出其作用。相較于法律立法來說,政府政策的效力偏低一些,立法層次不高,不具備靈活性,實施效果也達不到預期目標 。在新能源立法中,其內容并未明確定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未清晰地劃分新能源的種類,如核能就未歸類于立法內容中,這會導致相關法律政策制度難以執行,缺乏可行性,在執法上存在模糊性,容易產生漏洞和隱患。
2.2 配套政策不夠完善
雖然當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配套政策細則,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不夠完善,以致于部分法律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并沒有針對性的細則來加以解決,導致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度不高。現階段有關的政策制度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激勵新能源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一方面是新能源產品價格的定價機制,另一方面則是專項資金的設立。以價格機制為例,此機制中加大了對價格的管理,以免出現價格混亂的狀況的,可價格費用方面的定價主要是以新能源發電內容為主,新能源其他方面用途的定價卻還未涉及。
2.3 立法不成體系,特別規定不足
現存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中,主要是一些原則性、概況性的內容,并沒有考慮到新能源技術類型之間的不同,以及地方區域發展的特點,缺乏針對性。其主要體現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間的共同性,卻并沒有重視兩者之間的差異性,未分別針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定專門的立法,以致于相關立法還未成體系,其立法價值未得到明顯體現 。
3 健全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體系的有效措施
3.1 實施融資政策,發揮政府作用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予以支持,在前期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為支持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銀行應當適當放寬融資政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信貸規模,給予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一定的資金支持,制定更為優惠的融資政策,向企業提供貸款方面的服務。從當前形勢來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趨勢,但目標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由于其前期投入資金量比較大,而且開發所需要消耗的時間也比較長,雖然有著較好的市場前景,但是也存在著較高的利益風險,企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到資本回收階段。為保障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長遠發展,應當在相關立法中明確融資政策,基于實際情況,于融資政策中規定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相關項目的還貸時間,可適當地延長還貸日期。
另外,還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健全的綠色采購體系,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需求。由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產片在成本上比較高,因此其售價也偏高,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承擔新能源產品的使用費用,因此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品的市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只依賴于企業的采購,而是要強化政府的采購功能,為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可能性。可加大政府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品的采購力度,并于《政府采購法》中完善相關內容,作出強制性要求。
3.2 實施配額制度,健全價格立法
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可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但不可照搬,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學習可用部分。例如,可實施配額制度,吸引各相關企業的參與,可在立法中規定相關企業一年內要購買一定量的電網綠色電力,合理配置比例,以為新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健全的價格立法體系,需給資源產權進行合適的定價,貫徹落實定價制度,與此同時予以更多資金的補貼。由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沒有完善的定價系統,以致于其與傳統化石資源價格相比,缺乏市場競爭性 。當前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價格較高,包含了環境外部的成本價格,而化石資源價格則偏低,并沒有涵蓋其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成本代價,也未將生態破壞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列入到價格體系中。就目前的電力價格,若電力企業利用的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收益卻頗微,而其若仍然是使用化石資源,其成本則偏低,收益與使用新能源一致,這存在不公平性,無法于市場中大力推廣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3.3 完善財稅立法,加強能源管理
完善財稅立法,有利于優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結構,擴大新能源的使用范圍,可有效的將其推廣于市場中,并且可補償外部經濟,鼓勵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提高新能源行業的創新性。一方面,實施強制性政策來要求企業使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實施激勵政策,激發企業主動參與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中,兩者的結合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要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并嚴格貫徹落實,減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成本負擔,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使其能夠長期投入到新能源開發中,讓企業將稅收減免的費用投入到研發中,促進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能源的管理,設立科學的能源管理機制。可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負責能源問題,以優化能源結構,遵循科學發展觀,盡可能地創造良好的新能源競爭環境,杜絕企業使用不良競爭手段。新能源部門,不同于傳統的石油或電力部門,可將其歸屬于政府部門中,不可干涉能源企業的生產,但要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其職能主要體現在這幾個部分:首先,要根據當前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以及我國經濟戰略目標,制定出有效的能源政策,確保所擬定的政策具有可行性,并落實到實處;其次,要對能源生產、消費等環節進行嚴格監管,創造穩定的能源市場;最后,要重視對能源問題的研究,不斷地創新,學習和引進新的理論和技術,以為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除此之外,還要格外重視能源安全問題。
4 結語
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需要建立健全的立法體系,這是當前新能源發展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挑戰,還未能大力推廣和應用,主要在于其前期資金投入量比較大,需要有龐大的資金做支持,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回報,許多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著問題,融資渠道比較局限。另一方面缺乏政策的支持,無健全立法的規定使得現下的新能源市場不夠健康,不利于新能源的長期發展。為此,必須科學立法,不斷地完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體系,以為新能源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 許利娟.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分析[J].法制博覽,2018(08).
[2] 王昭亮,張鵬,盧錕明.我國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政策與規劃分析[J].建筑知識,2016(11).
[3] 林承鐸.我國可再生能源立法的構建與完善[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4] 蔡守秋.我國可再生能源立法的現狀與發展[J].中州學刊,2012(05).
[5] 孫增芹 張藍天.我國可再生能源監管立法困境與路徑的理性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農業信息化,2014(22).
[6] 王婉琳.我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J].環境經濟,2014(03).
(作者單位: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