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
幼兒園的分區活動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由幼兒自己選擇的活動,它彌補了教師全面照顧幼兒的不足,滿足了幼兒學習、交往,語言及個性發展的需要,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說,畫折、剪、組合、觸摸、拼搭、觀察、選擇玩具,可以自由走動、平等地與教師和同伴交往,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體驗自我決定的樂趣,同時擺脫了對成人的依賴,活動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幼兒自己的操作或擺弄,在操作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由此對活動內容就愈發興趣濃厚,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又經過自我探索解決問題,并有所創新,使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本文試結合我在近二年開展區域活動中的點滴體會區域活動的創設與集中教育活動相結合。
1 區域活動的創設與集中教育活動相結合
1.1 讓集中教育活動得以延伸
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在分區活動中將集中教育活動中感受過的教育目標予以完善、鞏固、提高,通過讓幼兒參與區域活動,再現集中教育內容,給予鞏固并進行適當的延伸活動。如:講完故事《三只蝴蝶》之后,在相應的區域投放相應的材料:語言區投放頭飾、指偶,讓幼兒表演故事:美工區投放橡皮泥、泥工板、繪畫紙、水彩筆及蝴蝶范圖與泥塑蝴蝶范例,讓幼兒進行折、畫、捏,并提醒幼兒用色筆給蝴蝶穿上漂亮的花衣,讓幼兒捏出三只蝴蝶并進行添畫;益智區投放各種蝴蝶標本,以及利用各種材料制作的蝴蝶工藝品,供幼兒欣賞;家園聯系欄中安排通知讓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幼兒到戶外捕捉蝴蝶作標本,并有機會帶幼兒參觀蝴蝶展。
1.2 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科學意識的科學游戲的材料和玩具。
為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及對科學的興趣,在認知區提供了供幼兒操作實驗的磁鐵、回形針、木頭片、塑料物品、泡沫、紙片、紅色、黃色、藍色三種顏料水等材料,讓幼兒在活動區中反復擺弄,認識到了磁鐵的本領,沉浮定理及三原色的變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現,使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培養了幼兒初期的科學意識。
1.3 為幼兒提供充分的選擇余地
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都是不相同的,而區域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這樣就給幼兒提供了選擇的余地,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自己選擇區域活動既可以尊重他們的意愿,又可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我在所有的區域內讓幼兒自由的選擇,按自己的喜愛和意愿進行活動。如:喜歡畫畫的幼兒,可讓他選擇各種繪畫材料,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盡情地畫:喜歡音樂的小朋友,可讓他選區擇音樂,在音樂環境中盡情地唱:善于語言表達能力的幼兒,可讓他在語言區中復述所學的故事,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用頭飾進行表演。教師在活動中不是指揮者,而是參謀、助手,同伴與參與者,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孩子,應給孩子一個自由選擇、發展的空間,讓幼兒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激發他們活動的積極性。
1.4 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幼兒都缺乏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可提供半成品材料,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幼兒在開展角游娃娃家活動時,有一組娃娃家的孩子發現風味小吃店只有一張餐桌,客人多了怎么辦呢?于是,大家一塊動腦筋想辦法,結果,幼兒在教師準備的材料中發現了隔“墻”的大型積木,輕便美觀,幾名幼兒一起合作,用大型積木搭好了餐桌,解決了餐桌少的問題。
2 社會性發展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2.1 分區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與教師、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
幼兒在區域活動里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才能學會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如果在口頭上灌輸友愛、謙讓、分享、合作等觀念,說的再多也無濟于事。每個幼兒為了能被同伴接受,為了維持與同伴的交往,需要自我克制、自我調節,或積極影響同伴,改變同伴行為,從而調節自己與同伴、與群體的關系,幼兒的個性、情感、行為習慣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就是在與同伴的不斷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如理發店、娃娃家、麥當勞餐廳等,幼兒通過與同伴間的對話,努力去扮演好角色,如做一個媽媽、理發師、服務員等等,讓幼兒在交往中來體會。
2.2 結合社會現象培養幼兒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
在角色游戲區,幼兒積極地再現和模擬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豐富兒童的生活內容和精神世界,教師通過幼兒扮演的角色給他們一些啟發性問題、勸告和建議。如:目前,社會流行的“流感”蔓延快、傳染性大,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的危害,全國各地都進行了扎實的防范措施,特別是醫院的醫務人員,他們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敬佩,結合這一現象,我向幼兒講解了“流感”病的癥狀、危害、防治措施和方法等,并向幼兒介紹醫院的醫務人員不怕危險,不怕困難,他們長期與家中的親人無法見面,在醫院第一線兢就業業的搶救病人,治愈病人,讓病人早日康復的先進事跡:并在角色區的“棒棒醫院”中開設了治療“流感病人”的區域:讓幼兒扮演醫生、護士,認真學習模仿醫務人員對病人的關愛、敬業精神,給“流感病人”治療,教師再適時的啟發他們一些“流感的知識”、“防治的措施”隔離的注意事項等,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醫務人員的艱辛和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同時,使幼兒對防治“流感”有了更深的認識。
3 教師指導與幼兒自主活動相結合。
3.1 將隱性指導和直接影響相結合進行,激發幼兒的自主性
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有的幼兒學習能力較差,而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有的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強,但動作發展卻不協調,教師首先應適當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和豐富多樣的材料與活動類型等,其次在教育實踐中細心、耐心的觀察每一位幼兒,充分了解和具體分析全班及每個幼兒的興趣、需要、活動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得知每個幼兒掌握的程度差異,有意識地利用分區活動有針對性的引導部分幼兒,例如:我班部分幼兒使用剪刀的能力較差,在分區活動中我結合主題活動“海底世界”,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到美工區和老師一起剪各種各樣的海底動物,面對面的加以指導,讓幼兒把自己剪好的魚貼在教師事先布置好的海洋背景圖上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既培養了孩子活動的興趣,增強了幼兒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3.2 教師應增強指導游戲的目的意識,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教師要在對具體教育對象能力特點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提出稍高一步的要求,有一定的難度,而又不超越其能力所及,微發其發展的新需要,教師在活動中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促進其向著積極方向和要求水平發展。如:角色游戲可模仿成人積極的行為方式,例如:我班在開展角游活動時,賴秀金小朋友因家里做生意,因此在選擇角色時,主動選擇了農貿市場的賣菜人,她的一舉一動都模仿著大人的樣子,當檢查組李老師問她“田螺怎么賣?”、“一塊錢一斤”“有少嗎?”、“沒有。一分不少”、“田螺怎么吃呢?"“放點辣椒炒著吃味道會更好”,通過這樣的一段對話,我們看到了孩子無時不刻地在模仿著成人的行為方式,她們有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思想但教師應繼續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并進行鼓勵和表揚。
(作者單位:清流縣實驗幼兒園雁塔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