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婷
區域活動和集體教育活動是幼兒園的兩種重要活動形式,區域活動,也稱活動區活動、區角活動等。它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并考慮教育目標、正在進行的其他教育活動等因素,它在活動室劃分出一些區域,如積木區、表演區等,投放相關活動材料,制定相關活動規則,讓幼兒通過自由選擇區域,與材料、同伴等積極互動,獲得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它具有自由性、自主性、指導的間接性與個性化等基本特點。集體活動則是以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幼兒的需要與興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等因素,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主要以集體形式,在教師引導下開展教育活動。相對而言,它具有控制性、引導性、共同性和指導的直接性等特點。
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各具優缺點:前者更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學習為目的,因而活動內容和形式具有豐富性。但如果過于松散,缺少反思則易淪為“重復”,進而限制其豐富性。后者有明確目標,控制性強。但如果對幼兒個別差異關注不夠,因時間限制使活動展開不充分,控制過于嚴密,則易導致“豐富性”不夠。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幼兒自由地選擇,自主地學習,教師適時、適宜、適度地提供指導,幼兒通過探索獲得寶貴的經驗。它能滿足幼兒的個性發展,挖掘幼兒的潛能。而集體教育活動是教師針對班級幼兒的發展水平與目標之間的差距,設計教育內容,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從而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我們需要處理好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優勢互補,以獲得最優的教學效益。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的交互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區域活動中生成集體教育活動內容。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并從中找出具有繼續探索價值且有助于提升幼兒經驗的內容,從而生成了集體教育內容。
區域活動可作為集體教育活動的“先行”。當教師根據目標設計一些集體教育活動時,先在區域操作中了解和發現幼兒的興趣、已有經驗及發展層次后,設計的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區域活動可作為集體教育活動的延伸。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有時受材料限制,許多被動型的幼兒沒有實際操作的機會,這時,區域活動便是最好的彌補,可以繼續滿足他們的需求,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
下面,我以“比較輕重”為例,談談如何把區域活動與集體教育活動進行有效的互動。
案例一:通過集體教學“認識測量工具——天平秤”,幼兒對測量工具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掌握了簡單的操作技能。我在數學區里投放了兩個層次的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索。第一層次是相同物體比較輕重,如兩本書、兩塊積木等;第二層次是不同物體比較輕重,如大塑料瓶與小玻璃瓶、鐵塊和棉花等。我發現幼兒在操作第一層次的材料時沒有什么問題,在操作第二層次的材料時,大部分幼兒出現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體積大的物體重,體積小的物體輕。針對這一問題,我隨即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幼兒討論:物體的輕重與物體的大小有沒有關系 ? 通過討論、演示和分析,得出了一個比較科學的概念:物體的重量和材料有關。
反思:一開始,針對幼兒普遍對測量工具缺乏認識及操作使用技能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我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并在活動區投放了不同層次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發現,集體教學與區域活動的界限劃分不是絕對的,兩者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是靈活的。
案例二:在幼兒學會了比較兩個物體輕重的基礎上,我又在區域里投放了大量的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探索,還在每一層次的材料上編有難易程度的標記及獎勵等級。第一、對 3 個物體的輕重進行排序;第二、對 5 個物體的輕重進行排序;第三、如何使天平的兩邊一樣重。幼兒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選擇合適的操作材料,一邊仔細地做著實驗,一邊在紙上記錄。圓圓一開始選的是難度系數較小的第一種材料,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接著,她又去嘗試第二種材料,也成功了。面對第三種材料,圓圓猶豫了一下,她知道這類材料有一定的難度,可為了得到“成功獎章”,她還是決定去嘗試一下。開始她選擇了兩個同樣大小的塑料積木,一下子就成功了,她開心地在記錄紙上記了下來,接著,她又選擇了兩種不同的材料:小石頭和玩具汽車。如何使天平的兩邊一樣重呢 ? 只見圓圓一次次在高起來的那頭加東西,通過多次實驗,終于使天平平衡了,圓圓情不自禁地拍手歡呼起來:“我成功了 !”于是她認真地做了記錄。也有的幼兒一開始就選擇了難度大的第三類材料,可經過反復實驗后沒有成功,再去選擇難度小的其他材料,終于獲得了成功。
反思:在幼兒掌握了輕重的概念和比較的技能后,教師又通過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日常用品,并且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材料以獲得不同的獎勵,這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更激勵了幼兒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培養了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旁觀者和支持者,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很好的探索環境和發展空間。
案例三:幼兒對輕重有了較豐富的認知經驗后,我又組織了集體活動,讓幼兒討論:如果沒有測量工具,怎樣知道兩個人誰重誰輕? 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有的幼兒還忍不住到室外比畫比畫,例如“兩個人拉手,誰力氣大誰重”“兩人坐在蹺蹺板上,低下去的人重,高起來的人輕”“兩人站在沙坑里,踩得坑深的人重,坑淺的人輕”等,場面氣氛熱烈,幼兒思維活躍,發言聲此起彼伏。看得出大部分幼兒對物體的輕重已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了區別輕重的方法,但有的幼兒對輕重的認識還是模糊的。
反思:幼兒在區域活動的自主探索中,獲得了較豐富的比較輕重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組織他們集體討論,這—過程既幫助幼兒總結、歸納、提升了經驗,同時也鍛煉了幼兒將所學經驗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指導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過程中,對如何恰當地運用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這兩種教學形式方面做出的一些探索和思考。總之,我們應根據兩者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需要,綜合、靈活地加以應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