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雄昌
摘 要:對于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而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但是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老師發現學生對語文寫作的細節描寫掌握能力還是有所缺陷,折也使得學生的作文水平無法有大面積的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老師都在思考相關的策略,作為一名教師,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對提高小學生高年級作文細節描寫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作文練習;細節描寫
在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文字駕馭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對文章整體架構的布局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所以作文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發現如今許多學生對作文的細節描寫能力有所欠缺,若不突破這一瓶頸,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喪失,對此本文就提高小學生高年級作文細節描寫能力的方法進行討論。
一、符合生活邏輯,突出作文真實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沒有多少生活經歷,在進行相關的作文學習時,很多學生都只會用套話,從而導致學生所寫的文章有像流水賬一般索然無味,有時甚至是假大空,為解決學生在寫作中的這一問題,老師應該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告知學生作文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藝術文學加工,但是相對的必須符合生活邏輯,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讓人感同身受。
老師在進行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詢問學生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借助相關的實際案例講述,隨后讓學生將這一案例運用于寫作中,在寫作過程中,要突出相關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還可以借助相關的修辭方法修飾相關作文內容,例如有的學生書寫了這樣的片段:自己生病住院,情緒波動較大,對自己的父母發了脾氣,自己爸爸和自己走在大街上,作為父親的他在自己面前落淚,并說:到底是怎么了,怎么連健康我都給不了你了?隨后又說道:你媽這個人不擅長情緒表達,她心里也不好受,你應該理解她?!崩蠋熆梢栽谡n堂上將學生所寫的這個片段你進行朗讀,并講解相關的細節描寫,同時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作文評比打分,使學生直觀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形成良性競爭,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便利。
二、著手人物性格,留心傳神的片段
我們還發現一些學生所寫的文章,人物性格不鮮明,這就導致無法重點對相關人物進行細節方面的描寫,所以若想提高學生的細節描寫能力就需要老師囑托學生在進行作文書寫時,重點著手塑造人物性格,同時還要讓學生知曉,文學源于生活,所以還要讓學生們注意留心生活中的感人片段,并將其巧妙的運用于作文中,凸顯人物性格,方便細節描寫。
老師在進行相關的作文教學時,應該注意讓學生描寫相關的人物性格,同時老師還可以告訴學生人物性格往往通過事件來體現,比如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表現出的氣定神閑,足智多謀,還有曹操在赤壁之戰走華容道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性格多疑。通過相關的講解,使學生意識到,若想寫作作文細節,就需要凸顯人物的性格,而若想凸顯人物性格,就需要借助相關事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應該著手留心傳神的片段,為學生接下來的寫作學習創造便利條件。老師還可以適當進行可以結合相關的課文進行講解,比如六年級課文《金色的魚鉤》老師可以講述其中的細節描寫,使學生對細節描寫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同時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將其中的細節描寫整合,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三、結合相關范文,講述寫作的技巧
在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薄弱,若只是簡單的進行口頭描述,難免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所疑惑,所以在進行小學生高年級作文細節描寫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相關的范文,對其中的相關技巧進行講述,隨后讓學生按照相應的方法進行模仿,老師還可以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能力。
老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相關的范文進行細節描寫的講解,例如老師可以給出相關的片段: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可以一周不說話....通過相關的講述,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評價,學生:這篇文章過于假,因為沒有人會一周不說話。老師還可以給出另外一篇文章:紫羅蘭盛開了,如瀑布一般從空中垂下,泛著點點銀光,似乎在和陽光挑逗,隨后老師對這段文字進行評價,借助比喻,修辭的手法展現了春天的生機盎然,體現了相關植物的靈動性,通過結合相關范文,使學生逐漸了解相應的高年級作文細節描寫知識,為接下來的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便利,此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相關范文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并嘗試進行簡單的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幫助學生突破寫作瓶頸,而若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首先告知學生寫作要符合生活邏輯,突出作文真實性,讓人感同身受;其次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著手描寫人物性格,留心傳神的片段;最后老師可以結合相關范文,講述寫作的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裴瑞芳.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1].課外語文,2018(5).136.
[2]陳莎.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中節描寫能力的應用探析[J].課外語文,2018(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