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肯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實施,教師們面臨的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是每個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僅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經驗,以“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打破思維定式,鼓勵學生質疑”和“尊重個性差異,促進共同提升”這三方面為切入點,就初中語文教學引發學生思維的幾點策略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策略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良好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未來全方位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培養,爭取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初中語文引發學生思維的幾點策略做進一步闡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論語·述而》中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由此可見,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可以觸發學生的靈感和思維。基于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不同的問題情境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還可以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以便于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指導。
例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請學生們欣賞我國著名畫家靳尚誼的《父親》,在欣賞這幅畫的同時,播放《兒子眼中的父親》這一文章的朗讀音頻。由此筆者提出“我們看過很多贊美母親的文章,也唱過許多贊美母親的歌,而父親呢?”這一問題,請學生們思考父親帶給我們哪些感動,學生們紛紛陷入了思考之中。接著在學習“車站送別”這一片段時,筆者請學生們思考“父親的穿著突出了什么顏色?為什么突出?”之后又朗讀了父親走路姿勢的句子,提出“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作者當時是什么心情?”分析解解讀文章內容之后,筆者請同學們回想父親攀爬月臺背影這一場景,使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啟發學生的思維。
二、打破思維定式,鼓勵學生質疑
語文閱讀課程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但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很容易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在不經意間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但隨著學生學習的文章類型越來越多,學習難度也逐步提升,固定的學習方式漸漸讓學生失去了主動思考的動力。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式,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文中的最后一段曾寫道“我到底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由此筆者引導學生提出思考“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是否有矛盾,進而提出“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呢?”的疑問。結合文本內容和實際來看,“的確”是完全肯定的意思,這說明了孔乙己必然是死了,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為什么說他一定死了呢?”進而可以引導學生從前文中找到答案。“大約”表示不確定,不確定的是什么呢?孔乙己具體死在哪里是不確定的。通過引導、質疑、思考的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意圖。除了從矛盾中質疑,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對比中質疑、想象中質疑、反方向質疑,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死學生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尊重個性差異,促進共同提升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提出:“人應該按照他個人的興趣、愛好、經驗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從而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其個體思維發展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思維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有的放矢地培養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筆者結合學生的基礎設置了不同的問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筆者提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起止內容,都寫了哪幾件事?”“從文中找出作者棄醫從文的兩件事。”對于閱讀能力中等的學生,筆者提出“給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小事列小標題。”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筆者提出“迅速找出點名地點轉換的語句,概括情節內容。”“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通過不同層次問題的討論和交流,每個學生都可以達到一定的目標,從而增強自信心,最終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的之一。良好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科學合理的應用多元的教學方式,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錢萍;湯靜.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語文,2020-01-20.
[2]于銀年.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