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我國教育漸漸的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現如今著重個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的教育也漸漸地深入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的理念是對教育目標的重新定義,拋棄以往注重分數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對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著重思考。對于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可以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思維和正確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提高自身各方面素養的同時,將它們運用于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以便探求更好,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教學策略
引言:
核心素養是情感、技能、態度等多因素的綜合,這個綜合素養是要通過日積月累的堅持與不停的訓練所得到的,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對一個人的個人素質進行全面的培養,其中包括應對問題的反應,解決問題的技巧,為人處事的方法等一系列個人素質。隨著時代的飛速進步,我們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對技術的要求上,更是要求要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了現代教學的目標,但是目前對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質量依然較差,有如下原因。
(一)教學觀念依舊傳統
高中學生的目標是明確的,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學習的唯一目標就是提高分數,為高考交上一個滿意的答卷。高中教學的目標也同樣是明確的,高中教學唯一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更好能夠取得更好的分數。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應試教育之風依舊十分盛行。
(二)教育方法單一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引發了很多行業的技術變革,教育行業也包括在內。但是,現如今大部分教師依然僅僅以小學教學教材為單一工具,通過板書傳授知識。教學內容展現的形式單一,很容易抑制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述所能傳達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所能接受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導致學生的眼界無法開闊。
(三)教師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自身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獲得高效的學習。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保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的充實自己,更新自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學體驗。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教學的策略
1、重視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一定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個別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特別的,由于自身經歷、家庭環境、個性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起點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尊重這些差異性,并根據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發展的方向,鼓勵每位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例如,在學習《面向量及其運用》這一章的時候,教師在布置教學任務的時候,應該遵循著由淺入深、由簡入難的規律。不能因為簡單而忽視,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來說,打好基礎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在教課的時候應該從最基礎的內容,運用引導的方式將學生一點點地引入門,對于教師來說,不管學生的資質怎樣,教師都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基礎的鞏固,只有基礎學好了,上層建筑才能穩固。
2、模仿事例,讓抽象的原理變具體
數學科目的特點就是抽象且難以理解,這也是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難點,教師應該明白并且針對性的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這個問題有所解決。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者選擇更加貼合學生們生活的例子,運用舉例的方法,化抽象為具象使學生們能夠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立體幾何初步》這一章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立體結合的模型來輔助課堂教學,對于需要運用空間思維的教學內容,為了照顧不擅長空間想象或者反應比較緩慢的同學教師用以具體的模型加以輔助,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創造情境,讓學生學會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的方式給學生傳輸知識,從而能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能解答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題。其實,數學這門學科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學科,其使學生在解答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根據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通過有效地結合理論和實際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概率》這一章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同學們介紹關于概率的運用,比如買彩票獲獎的概率是怎么算出來的等等一系列例子,都可以向同學們展示,數學其實無處不在。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現代教學的重要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以終身學習為目標,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左志堅.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166.
[2]王玉琴.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156.
[3]黃賢德.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華夏教師,2018(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