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
摘 要:教育不僅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能力,還要注重身體素質、精神品格的培養。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教育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意識到身體素質提升對學生發展的深刻影響。本文主要探討高中生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以期進一步推動高中體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中;體育;核心素養;策略
新時期的教育需要思考是的培養學生哪些知識、能力與品格,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并且推動社會發展。體育教學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能力與品格的培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廣大教師必須提高體育核心素養培養重視程度,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一、培養高中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體育核心素養培養主要是指通過家庭、學校體育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內在追求的綜合性文化塑造。體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分別是健康行為、運用能力以及體育精神。實際上體育課程與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各個學科有著緊密聯系,并且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習的基礎,同時,高中生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需要強健的體魄、頑強的精神投身于社會建設,這樣才能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高中階段的學校體育涉及較多領域,如體育訓練、體育鍛煉、體育競賽、體育教學等,這些充分體現了高中體育教育性、競技性以及娛樂性。其中,體育競賽所強調的公平、公正、競爭、合作、拼搏、團結等體育精神,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需要具備的品格,因此,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助于健全學生品格,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以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生活,迎接生活中的挑戰,不斷實現自我的價值。
二、培養高中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教育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除非是體育生。近年來,課程改革開展地如火如荼,教育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但是,部分教師對于體育課程實施認識不夠深刻,將體育作為一門副科,主要是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尤其是是高中階段,很多教師將體育課作為緩解學生壓力的活動課,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導致體育品德的培養受到影響。教師應積極發揮體育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公平競爭意識等。例如在健美操課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在進行小組考核時需要考核小組的整齊度、節奏感以及表演力,這就要求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提高團隊意識,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與小組成員進行溝通、合作,從而提高整組的水平。通過合作訓練學生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協助,并有效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懂得集體利益要高于個人。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體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變模式化體育教學過程。根據核心素養相關要求,體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意識,使其從文化角度出發了解體育的發展歷程,感受體育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進而深入感悟體育精神,提升綜合素養。例如在足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史進行講解,引導學生了解足球運動的歷史文化底蘊,并通過歷史增強學生的運動自信,樹立遠大目標。再如講述體育運動與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關于,如“乒乓外交”,這些均有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體育,不僅有助于其在提升體育文化意識,還有助于深刻體會體育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備關鍵能力之一,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針對同一問題解決的方法有多種,并且隨著經驗的積累以及研究的深入,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越來越便捷。但是,這就要求個體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能力,個體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在平時的訓練中,由于個體差異性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則注重引導學習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解決自己在訓練中遇到的難題。例如有的學生投籃總是出現問題,筆者則幫助學生錄制投籃視頻,與其共同探討投籃中存在的問題,并組織交流討論活動,大家集思廣益尋找解決方法。此外,筆者還經常鼓勵學生設計集體游戲,制定游戲規則,并采用學生設計的游戲作為課堂熱身活動,以此來鼓勵學生創新、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指導者、輔助者的角度教授學生技巧,讓其在探索中逐步掌握技能,并學會運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體育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高中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研究體育核心素養內容,加深對新課標的認知,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體育興趣,提高其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從而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陸菊萍.高中體育核心素養分析及其培育方式[J].新校園(學習),2017,(007):21.
[2]張殿臣.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才智,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