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晨
摘 要:基于高中體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從體育課堂教學客觀規律出發,分析教師自身在課堂上應具備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其對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討論體育知識和體育行為的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體育;核心素養;方法
前言:
體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體育能力。因此,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形成鮮活教學風格,讓學生愛上體育課堂
毫無疑問,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風格會深深影響學生對于體育課的態度,進而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行為,長久作用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進程和效果。較為嚴肅呆板的教學態度形成沉悶單調的教學氛圍,學生置身其中,關注點為這種氛圍的消極方面吸引過去,常常忽視體育鍛煉和體育知識本身的有趣點。而在每一次課堂上按部就班進行同樣的體育活動,形成固定化的教學流程,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把體育活動當成一種任務來完成。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建立在對于體育教育和體育活動的悅納上,教師形成鮮活的教學風格,對于學生喜愛體育、享受體育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自身應具備積極的教學態度,把每次教學都當成新課來上,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態度去感染整個班級;其次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學生的反應,判斷學生的心理走向,及時準確地抓住學生的疑惑點進行講解和示范,這樣不僅能提高體育教學和活動的有效性,還能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課堂時時充滿驚喜,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堂;另外,教師還應隨時做好親身示范的準備,為學生樹立學習的范本,身體力行糾正學生不夠標準的動作,不僅學生能在教師的示范中受益,課堂氛圍還能夠因為師生的頻繁交流互動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更能夠燃起對教師授課內容和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帶動更多的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為體育核心素養的進一步培養做好準備。
二、預備體育知識清單,助學生提高知識水平
在體育核心素養視野下,學生體育意識的提高和體育習慣的養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體育意識主要包括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擁有運用體育知識調節自身情緒和生理問題的傾向等方面,體育習慣則是指真正將體育活動、體育鍛煉納入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視其為讓個人健康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面,并在生活中能夠積極進行體育鍛煉、開展體育活動。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知識水平上。通過學習體育知識,學生了解到體育活動背后的原理機制,理解體育活動給人帶來的好處以及在體育活動中應該注意的方面,才能更加深刻地樹立體育意識、養成體育習慣。
當下很多教師存在體育備課不充分的問題,知識教授方面尤其不受重視,不利于學生體育知識水平的提高。針對這一點,教師應在知識備課方面多下功夫。條列出每一堂體育課可能會涉及到的知識點,并做好延伸,預判知識與學生生活的銜接點,盡量想好有趣生動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體育活動的知識方面,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切忌堆砌知識,將與學生一般的體育活動相差甚遠的專業體育活動所需掌握人體、規則等知識一股腦塞給學生,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提高知識水平,只會給學生帶來“體育鍛煉屬于專業人士”的錯誤理解,對學生體育意識和習慣的養成起到阻礙作用。
三、做好體育活動引導,實踐真正的體育鍛煉
體育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體育活動實踐。體育活動實踐對于學生肢體協調能力的培養、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以及對于體育過程方法的熟知都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內容,才能算得上是實踐真正的體育鍛煉,從而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形成強大的體育核心素養。教師在體育活動中擔當著引導者的角色,要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實踐真正的體育鍛煉,教師自然要優化引導方法。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首先,引導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教師可以以身作則,比如和學生進行比賽,參與到學生跑步、跳遠等活動中去,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教師應針對各項體育活動的特點,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擔當和團隊合作等意識,幫助學生進行健康的體育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在運動比賽完畢后,引導學生反思其中的不足,讓學生意識到責任和團隊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課外作業,比如讓學生堅持每天跑步、做卷腹等,讓運動鍛煉從課堂走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真正的體育鍛煉。
總而言之,通過體育課堂培養高中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要求體育教師對自身的課堂態度、課堂效果和學生反應不斷地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問題,通過研習體育核心素養要求找到解決之道,并在課堂上進行優化創新,從而真正實現利用體育課堂教學培養高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羊羽,辛艷軍.陽光體育運動視角下體育學科素養培養途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8(07).
[2]于秀,孫夕鷺,劉海燕.城市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指標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