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摘 要:在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高中階段的教學活動越來越強調素質培養和核心能力培養,而且在高考試卷上有明顯的體現和傾向,對學生的未來學習和長遠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必須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積極反思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新策略
閱讀始終是語文學科的基礎和重點教學內容,在新時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提升閱讀能力方面,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學生只有充分參與其中,并通過科學閱讀方法的指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習潛力,這才是素質教學的科學體現?;诖?,教師需要以此為教學設計的原則和標準,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
一、通過情感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
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參與過多年的語文學習活動,但是在閱讀興趣上依然表現各異。而且隨著學段的深入,高中階段閱讀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而且加上整個高中階段繁重的學習環境壓力,都可能影響學生的閱讀意識和參與興趣。另外,閱讀能力培養和閱讀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實現的,失敗的打擊或者急功近利的心態都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活動。而興趣是保證學生認真投入的前提條件,也是素質教育和核心能力培養的客觀要求?;诖?,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工作,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和參與興趣。
比如在的《竇娥冤》的戲劇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背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選段,讓學生們直觀感受戲劇的藝術魅力,同時對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不公的社會現狀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為主動進入閱讀活動奠定情感基礎。又比如在《念奴嬌》的文言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普及赤壁的歷史文化知識,和作者的創作背景以及流傳千古的文壇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對具體描寫內容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總之,高中階段的學生依然處在閱讀興趣和終身閱讀能力培養的階段,他們的行為自覺性并沒有達到完全不需引導和規范的程度。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的興趣愛好特點,進行相關的情感引導工作,為有效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文章的朗誦活動也可以使學生深入感知文本遣詞造句和寫作技巧運用的藝術魅力。所以,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誦活動指導,落實相關的朗誦實踐,力爭實現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雙贏。
二、通過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是閱讀教學培養的對象,只有充分參與到文本閱讀的分析討論中,才能逐步提升閱讀能力,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掌握相關的寫作知識,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出于對教學進度的安排,或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放心等因素,總是習慣用理論講解的灌輸方式代替學生的理解分析過程。這嚴重打擊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而且對于被灌輸的知識缺乏靈活應用的能力,造成閱讀效果的不理想。在現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對此進行深刻的反省,放手讓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探究學習活動,發揮觀察監督和科學指導的作用,真正落實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
比如在《拿來主義》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們在完成文本閱讀之后,可以就閱讀內容進行簡要的概述。然后從專業的閱讀角度展開分析討論活動,文本寫作技巧的運用,作者傳達的情感和態度,還有閱讀疑問以及閱讀收獲依次展開,做到條理分明,層層深入。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文本產生全面而深刻的認知,也可以把閱讀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實現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避免表面熱鬧的形式主義,對學生的理解困境給予方法或者思想上的指導,實現有效的自主探究,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通過閱讀拓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內容是有限的,學生的認知視野和知識積累范圍不能被局限在此。課外閱讀和終身閱讀對學生閱讀能力和生活學習都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且單就高考閱讀試卷分析來看,課外閱讀的比重和靈活程度逐年加深,都需要學生具備廣泛的認知基礎知識視野和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
首先,可以借助教材閱讀進行延伸拓展指引,比如在《拿來主義》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普及魯迅不同類型的作品和文本內容,通過設疑留念的方式引導他們展開自主閱讀。其次,可以通過交流分享活動的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閱讀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用“莎士比亞的文學魅力”作為主題思想,引導學生展開對其作品內容的學習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養成進行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逐步全面提高閱讀的能力。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認真組織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嵇云霞.語文知識.2017(21).
[2]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王興.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