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若茜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2、能結合具體的環境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造成我國生態破壞或環境污染的原因,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3、列舉實例,說明我國在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我國在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難點: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危害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歷史與社會學習,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如較好的通讀文本、解讀文本,分析教材。而在七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人地和諧理念,對于本課的學習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一定的幫助。
(四)教學過程設計
自主學習:
根據學習要求,閱讀書本P102-104,自主梳理本課要點。并完成學習單的知識填空(5分鐘)
師:相信通過你的自主學習,知識填空一定難不倒你,那么就讓我們坐著時光機去看看過去的塞罕壩。
資料:遼金時期,塞罕壩是綠洲一片,號稱“千里松林”。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地,并在此設立“木蘭圍場”,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森林植被被破壞,后來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勝境不復存在。
師:作家李春雷曾這樣描述,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頂上向院里揚沙。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來看這樣一段材料:
塞罕壩的北面緊鄰著的渾善達克沙地,是沙塵暴的風口之一。沙塵暴威脅著中國的兩座重要城市北京和天津以及整個華北地區。國家氣象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56.2天。塞罕壩此時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草木不見,黃沙彌漫,風起沙涌,肆虐地撲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師:但是如今的塞罕壩成為了人間奇跡,被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地球衛士獎”。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這是2000——2017塞罕壩地區夏季植被指數均值變化,綠色表示植被指數,藍色表示植被指數均值。從上圖可知,塞罕壩是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的?
(展示2000——2017塞罕壩地區夏季植被指數均值變化示意圖)
生:植樹造林
材料: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因為當地沒有樹苗,就跟外地借。建設者們冬天喝雪水,夏天喝發黃的地下淺表水。一天兩頓飯,長年沒青菜。二十幾天造林一千畝,僅僅二十多天后,九成以上的樹苗都蔫頭耷腦枯黃了。1964年春,以往造林中的一切不妥之處都得到糾正,一切操作都按照嚴格的科學要求進行。成活率終于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198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百天大旱,20.6萬畝樹木枯死。塞罕壩人眼看自己用心血汗水澆灌的大片林木毀于一旦,多少人痛哭失聲。哭過之后,他們擦干眼淚,從頭再來。他們不斷探索,外出取經,一年一次的春季造林又變成春秋兩季造林——塞罕壩林場真是拼了!曾經是令人望而卻步的蠻荒之地,今天成為避暑勝地,風景如畫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而在這片土地上也孕育出了塞罕壩精神,代代相傳。
師:塞罕壩精神給我們的生態環境建設帶來哪些啟示?
生:堅持不懈,艱苦奮斗、勤勤懇懇
師: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師: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可以為垃圾分類更好實行做些什么呢?
生:加強宣傳、學會垃圾分類。
師:對的,比如有這些做法1.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做好垃圾分類2.從我做起,盡量不要制造垃圾,減少垃圾數量;3.積極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4.向有關部門獻言獻策,監督鼓勵其重視垃圾分類。
二、課例點評
本節課按照教學目標,通過塞罕壩的案例以沙漠化問題為例,來分析我國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再通過垃圾分類制度,分析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基本上按照教學目標進行了課堂設計。一節課下來既有教師的講解,也有學生的口頭回答與書面的任務落實,既有總結分析,也有練習講解。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
但本課在思維含量上還需提高,對于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還需要有更深層的學習環節。由此本課還需再進行一定的修改。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旨在通過塞罕壩地區的例子來分析我國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以及采取的措施。但只是通過一個例子,顯得比較單薄,于是又通過垃圾分類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幫助學生能將知識用于實際生活所學。在最后的知識小結里,通過框架讓學生進行補充,但其實可以放開來讓學生自己進行小結,可能能更好的了解學生本節課所學情況。課后練習的選取以及講解還需要更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