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順
摘要:人類智慧自疑問始,這是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的一致觀點。高中化學教學上承初中化學的學習基礎,下啟高中學生研究物質結構與變化的探索之路。我們知道高中化學作為自然學科的一種,其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為何要進行?因為人們面對著需要證明的問題。而回顧化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又會注意到其以化學基礎理論和化
學基礎元素為學習對象,天然地具
有所有自學科學所經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
按理說,學生是天然具有探究問題的欲望的,而由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喜歡以理性方式進行思考的高中學生更應該如此。但在教學實際中我們看到
的往往不是這樣的現象。在化學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學生提不起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而根據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學生不喜歡學化學的一個重
要原因,就是感覺化學成天就是化學式、方程式、物質的量等概念或等式,感覺十分的抽象,與自己的生活無法形成有效的聯系。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就發現一個明顯的矛盾:即理應喜歡探究的高中生,與對充滿探究過程的化學學
習不感興趣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這個矛盾,很多高中化學教學同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見解,而在筆者看來,抓住“問題”這個牛鼻子,
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推動我們的高中化學教學由無效走向有效,由低效走向高效。
關鍵詞:高中化學;問題;個性化;探索
一、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的理解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既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含義,也具有本學科意義上的含義。說其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含義,是因為作為一門學科的學習,問題應當怎樣提出、怎樣分析、怎樣解決,一般都具有基本相同的思路。
例如,問題可以在學生認知失
衡的過程中提出,可以在比較、類比中尋求解決等。但由于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的一門科學,其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又離不開具體的化學知識內容,而化學本身又具有明顯的帶有學科性質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其學科意義的內涵。
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問題,我們也會認識到問題的作用在于連接學生已有
具有的化學知識與即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這其中問題既發揮著橋梁作用,更發揮著激發學生天生求知欲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我們在課堂上有意或者無意地運用問題,我們都能發現問題能起到潤滑課堂,激發學生認知的作用。
有經驗的化學老師或研究者還告訴我們:好的化學課堂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好的問題呈現教師的教學意圖,將要教的化學內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以問題引出,以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更重要的還有以一個問題引出另一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產生新的問題。
既如此,我們就應該同時著眼于兩層意義上的問題理解,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緊緊抓住“問題”這個靈魂,讓其為高中化學教學服務。
二、尋找高中化學教學中產生好
“問題”的最佳時期
經歷了八年多的新課程改革,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高中化學課堂上既有好的問題,也有不好的問題。這說明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將陳述句改成疑問句,而應該是結合高中化學教學的具體內容
,增強問題設計的意識,通過課前預設、課上即時發揮,于最當提出問題時提問。例析如下:
示例一:鋁的氫氧化物——氫氧化鋁具有酸堿雙重性質,在化學上有時被稱之為“兩性”。如何讓學生對此產生深刻的理解,成為擺在化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直接講相關的化學知識,那學生就會產生文首所述的抽象感。鑒于此,筆者首先布置學生提前一段時間上網百度氫氧化鋁的有關知識;到了課堂
上,讓學生交流自己所獲得的知識,盡管這些知識是間接得來的,但當他們向同學描述氫氧化鋁可以用作無機阻燃添加劑時,可以用作藥用時,他們就具有了某種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兩個主要問題:同學們上網查得氫氧化鋁有時被稱之為兩性氫氧化物,我們可否通過怎樣的實驗來驗證?(分別與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氫氧化鋁又到底是酸還是堿?這樣的問題可
以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向理性認識,從而有效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本知識的學習。
反思這一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提出就是要基于現實原有的經驗,如果現實的經驗足夠,就要利用他們的經驗,如果學生的經驗不夠,那就要想辦法先積累學生的經驗,然后再去提出問題,總而言之,不注意創設機會而直接提問,往往是低效或者無效。產生好問題的最佳時期除了與學生原有的經驗之外,還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高中化學由于知識抽象,與學生的生活相對比較遙遠,因此總會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難點。這些難點既給學習造成了障礙,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時機。
示例二:“物質的量”的教學。之所以舉出這個例子,除了因為這個知識點相對是一個難點之外,還因為筆者當年在高中學習這一知識時就在很長時間內有過疑惑——我甚至很長時間內都覺得“物質的量”與“物的質量”沒有太多的區別,就算老師進行了多次的重復,我最后還是覺得用“物質的量”來描述“物質所含粒子數目的多少”是不恰當的。而到了今天我再教我的學生時,我又看到了這樣的情形。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我干脆在講了物質的量的概念之后,立即讓學生對物質的量與物的質量
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印象。而學生在比較中所帶著的問題就是: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有什么聯系?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幫自己分清這兩個概念?
反思這一教學設計,筆者的感受就是在教學之前就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難點,尤其要注意的是這種難點的把握既要基于經驗,又不能拘泥于經驗,因為有時我們發現我們不認為難點的知識對于某些學生而言,可能恰恰正是個難點。把準了難點,猜想學生可能在哪兒出現問題,那這些地方就是我們設計好問題的地方。
當然,在高中化學課堂上產生好問題的時機遠遠不止以上兩點,以上所述只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限于篇幅,拙作就不再多述。
三、對高中化學課堂中好的“問題”的反思
提到問題,很多人都會想到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提出一
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對于我們高中化學教學而言,確實有非常強烈的啟示作用。因為對于老師而言,高中化學教學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而我們關注自身的專業成長,恰恰可以通過對問題的研究來走出一條有效的成長之路。
而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高中化學中那些抽象的符號與方程式如何才能深入己心,關鍵也在于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的思考,當然更在于自己對自己的學習提出新的問題并力圖解決之。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