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航



摘要:在開展住宅的室內建筑環境時,如果能夠合理地運用視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能夠使得室內居住環境變得更加溫馨、舒適,從而進一步地提升居民居住的幸福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內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據此,本論文闡述視覺心理學的相關特征,據此分析視覺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的路徑,從而希望可以替室內居住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視覺心理學理論,室內設計,固有優越性,視錯覺
1 引言
在最近幾年中,民眾愈來愈關注住宅臥室空間質量的提升。怡人的住宅臥室質量,不單單應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時也應具備不錯的視覺外在效果。視覺是民眾獲取外界信息的核心渠道,約76% ~ 86 %的外界信息均經由視覺方式加以傳送的,約90%比例的人的行為亦起源于視覺。所以,合理地把控視覺療效變成住宅臥室設計師關注的重點領域。而視覺心理學則借助于形式媒介來化解形式和視覺之間的特殊聯系。住宅臥室空間通過必要的視覺渠道來表達確定階段內精神層面的、民族化的以及區域性的文化理念。因而,視覺心理學理論和住宅臥室設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合理地掌握視覺心理學的特點即變成住宅臥室設計的重點。
2 視覺心理學理論的主要特征
2.1固有的優越性特征
就心理學領域而言,視覺在挑選各種刺激時凸顯出優越的特性,能夠自主地優先選出若干具備特色的感官上的刺激目標。當視覺選取刺激類型時,它的優越性主要表現于如下的2點:其一,視覺對于實時性物體的刺激會產生感應現象,和相對靜態化的物體相比,更加凸顯出感覺的特性,能夠在物體進行運動時同步地獲取它運動的具體路徑,全部流程呈現出感應上速度的快捷性;其二,當物體的外觀、亮度、色澤和大小發生改變之際,視覺亦會進行優先性的挑選,通常忽略改變情況并不明顯的刺激類型。上述2點主要突出的是視覺對于動靜的改變、外觀色彩以及更加新鮮的現象更表現出鮮明的優先性選擇的特點。
2.2 視錯覺的特征
視錯覺主要指的是個體借助于視知覺的感受器來接納外部的信息之際,會對外部的事物出現歪曲式的視知覺現象。其前提條件主要是認知、光學、皮層和網膜。究其實質,視錯覺是人對視覺加工時的正常化流程,而非異常化的現象。從種類而言,視錯覺的類型不一而足,其中,幾何圖形視錯覺是最為常見的類型。另外,走廊視錯覺以及澤魯納視錯視等也是司空見慣的類型。后二者在原理上比較接近,即在對不同間距的同一個物體進行觀測時,觀察者會明顯地感覺到越遠的物體越小,事實上是大小毫無區別的物體。至于澤魯納視錯覺視屬于角度領域的視錯覺。譬如,在對住宅的地磚進行觀測時,會不難發現間距比較遠地磚的邊線存在著角度現象,甚至會發現又若干邊線出現曲線的形狀,實際上它們都是直線,都處于互相平行的狀態之中。
3 視覺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的路徑分析
3.1 固有優越特性的運用
根據視覺心理學理論,最引人注目的是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因此,在住宅內,大家通常會把目光率先聚焦于自己所感到興趣的對象。比如圖1所表示的是一間游戲室,走進此臥室之后,一般會首先被室內色彩斑斕、鮮亮的柜子所吸引。其后,將視線轉移至窗邊燈具處,而始終不愿轉移眼球。
再者,在涉及到室內的設計過程中,圖形的建構亦凸顯出廣泛性運用的特點。比如,喬治·卡內考在設計羅森菲爾德的宅樓時,即在墻壁處設計了殘缺形狀的圓形。當大家發現看它之后,會自主性地基于自己經驗來推導出其為圓形的狀態,設計人員即用此非完整的圓當作墻壁的裝飾物,引發人的想象性思維,同時,當人在觀看此圖像時,他們的視覺亦會順著缺口處展開尋覓,從而起到導向性的作用。
3.2 視錯覺的應用
臥室中有序化的反復性豎線可以起到擴展空間的效果。倘若宅樓并不高,墻紙又是垂直方向的線條或是細碎的圖案,且延續貼至天花頂處,那么即能夠在視覺上達到強化空間高度的效果。橫線條則可以加寬居室的空間;深顏色的地表匹配顏色雅致的窗簾或是墻紙,可以使得深度上出現視錯覺效應,從而使得空間出現縱向的延伸視覺感。臥室狹長,那么可在室中另一方的墻面處鑲嵌一大塊的鏡面折射室中的景物,如此,即可以讓臥室顯得更加敞亮些。具體可參見下圖2所示。將其應用于書房的墻面處,能夠添加幾分韻味與情趣,從而活躍思維,有助于積極思索。圖3衛生間墻壁因為采納了凹凸型的圖案,從而讓整個空間更具有層次性,同時也呈現出一定的改變格局,豐富了空間格局。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臥室進行設計的終極目標在于營造出更加豐富、人文化且愜意的居住氛圍。因而,有必要運用視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在現實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始終秉持“圍繞人這個軸心”的設計理念原則,科學而又合理地把握好宅樓的裝扮、環境和居民起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等之間的內在聯系,據此設計出更佳的居住室內建筑風格。
參考文獻:
[1]? 楊國林. 關于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 現代裝飾(理論),2016(07):45.
[2]? 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05):69-70.
(作者單位:云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