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
摘要:以傳統文化視角手段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創舉。本文主要研究思想教育與現代思維創新。
關鍵詞:思想教育;現代思維;創新
一、知識經濟及其引起的社會變化
1996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一份報告中給知識經濟下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此后,有不少專家學者也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為之下定義,例如李廉水在他的專著《知識經濟究竟是什么》一書中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階層為主體的,以知識和信息為主要資源的,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以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為動力的,以可持續發展為客觀特征的新型經濟。”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公告發布學院最新的動態和提醒新生入學注意事項。通過互動交流平臺實現信息的交流互動,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化解矛盾,將不良的思想動態消除在萌芽狀態。相對新生導師制度學院為了讓畢業班的同學從思想上盡快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順利完成由青蘋果的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換,推出職業導師制度。同時在校園網上建立職業導師傳統文化視角平臺以此對畢業班同學的思想動態進行互動管理。由于畢業班的同學經常外出兼職或者有些已經離開學校外出打工,要想對畢業生進行思想教育甚至專門開設課程授課難免有很多畢業班的同學都會缺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難度較大。但通過構建職業導師傳統文化視角平臺,畢業班同學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查看有關信息,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并且在信息平臺上教師發布大量有關用人招聘信息提供給畢業生自行選擇,同時教師解答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就業政策的事項都可以通過交互平臺進行一一解答。
無論如何定義,人們對其基本內涵的認識是相同的。知識經濟是與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的一種新型經濟。傳統的農業經濟是以廣大的耕地和眾多的人口、勞力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則是以大量的自然資源利用和礦藏原料的冶煉、加工制造為基礎,以大量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為特征的;而知識經濟則是以最新科技和人類的知識精華為基礎的,以知識不斷創新為特征的知識密集型和智慧型的新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知識和智力,其核心和動力是創新,表現形式是信息,具體表現為數據、概念、符號表象等,載體是現代化傳媒。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此過程中承擔的任務
一是推動社會管理理念創新,引導人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進行社會管理理念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大膽地探索研究新時期新環境下社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解決社會管理問題的新思維新路徑,防止毫無根據、隨心所欲地進行標新立異。二是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社會管理經驗的關系,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理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按照我國當前的管理實際,實施管理創新,用現代管理理念對傳統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整合和創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制。三是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發揮德治在教育群眾、凝聚民心、整合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社會管理方式創新。本書針對傳統文化視角環境下的思想政治創新教育進行了系統闡述與分析,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出了新的思路。
針對當前網絡信息的參差不齊,各種形式的思潮縱橫交錯對思想造成不少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西方不良文化對青年一代思想造成的沖擊,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時代呼喚創新式的教育模式,思想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探索性地科學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構建起順應時代發展脈搏,易讓群體接受的傳統文化視角平臺。信息素養的最低層次是信息技能,即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認知工具、多學科滲透的渠道整合到每一門學科教育中。
在學習和把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進步自己的信息技能。舉辦學科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班,進步學科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教育發展已趨向網絡化、虛擬化、數字化,每個學科都在建設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網絡資源庫或網站。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鼓勵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分析、評價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追蹤本學科發展的新趨勢的能力,并將這些納進到本門課程的成績當中。自主的研究性學習是實施信息素養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開展不同層次的課題研究,把一班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承擔一個子課題,通過課題研究,培養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題目解決能力和協作精神。目標驅動式教學方式,教師只給分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任務,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由自己選擇、決定,這樣極大地拓寬了學習的空間,實現了教育的個性化,使在題目解決中進步了自己的信息素養。以傳統文化視角為手段開展政治思想教育順應了學習的特點,容易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更為有效地掌握知識。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習慣通過書刊、專著或者教材等來獲取教育信息,這使得輔導員掌握的資料、信息量非常有限,而且受制于出版時差的原因,造成許多信息內容滯后,缺乏時代感和感召力。傳統文化視角平臺整合了網絡資源是,它將分散在全世界的信息和資源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容量大、速度高的數據傳輸系統。網絡以其及時性、交互性、高容量性等特征,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內容。輔導員可以通過喜聞樂見的聊天工具QQ、MSN、Email、BBS、Blog、微博等進行點對點,多點交流打破了只是固化在課堂講授,提高了學習的熱情。通過建立校園思想政治學習專業平臺,搭建向開放的空中課堂,將日常教條化的思政課程內容演化成形式多樣的網絡學習資料,由任課教師團隊維護空中課堂的內容,例如:定時上傳教學視頻、收集有關文獻等資料供在網上學習、動畫演示、PPT課件演示、互動交流空間、答疑平臺等等,使同學們在相對寬松的、帶著愉悅的心情自行安排時間利用網絡資料進行學習,收到十分明顯的效果。隨著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社會的到來,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傳統文化視角社會對人的挑戰表現為對人的綜合能力的挑戰,而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中人的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社會,國民是否具備相當的信息素養和把握足夠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信息素養已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及終身學習的必備素質。目前,信息素養的培養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課題!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網絡化、虛擬化對他們進行信息素養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信息素養應是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部分。該協會要求學校、學院和將信息素養內容結合到學校教育的教學大綱之中。信息素養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信息素養教育包括倫理道德、技術、人文三個要素,是一種綜合性教育。進行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只在計算機學科教學中實施,而應該滲透到各門課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教育治理的應用中。
參考文獻:
[1]? 劉新庚.和諧社會視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拓展[J].中南學報,2008(8)4.
[2]? 阮劍蘭.從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看建設和諧社會[J].當代教育論壇,2008(8)57-58.
[3]? 李建國.和諧人格的培育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J].求實,2007(1)34-36.
[4]? 楊特.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J].社會科學戰線,2007(4)62-65.
(作者單位:梁山龍騰黃河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