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平 岳紅娟



【摘? 要】目的:為了解慶陽市新生兒臍帶血與孕母妊娠末期血維生素D水平,研究分析影響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水平的相關因素,指導母親孕期及新生兒維生素D的補充。方法:選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秋冬季在慶陽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112例新生兒,其中109例納入研究。根據孕晚期孕婦攝入維生素D制劑補充量不同,分為未補充組、小于400IU/d組、大于400IU/d組,檢測三組新生兒出生時臍血25(OH)D水平,臍血鈣、磷、堿性磷酸酶水平,測定評估出生時體重、身長、前囟、頭圍等生長發育指標。結果:109例新生兒臍血25(0H)D平均濃度為(17.5±7.7)ng/ml,其中新生兒臍血25(0H)D充足37例,占33.9%;25(OH)D不足24例,占22.1%;25(OH)D缺乏48例,占44.0%,25(0H)D嚴重缺乏5例,占4.6%;血清堿性磷酸酶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151.5±37.7)U/L,(163.5±58.8)U/L和(141.4±45.7)u/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血清總鈣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2.6±0.1)mmol/L,(2.6±0.1)mmol/L和(2.5±0.2)mmol/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血清磷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1.7±0.2)mmol/L,(1.8±0.2)mmol/L和(1.8±0.2)mmol/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新生兒出生時體重、身長、前囟、頭圍各變量組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慶陽市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普遍較低,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與孕期日曬時間、孕母孕晚期維生素D制劑補充劑量、胎膜早破相關,其中以孕母孕晚期維生素D補充劑量顯著相關。建議加強孕期維生素D缺乏相關知識的宣傳及教育,加強孕期維生素D水平的檢測,提高孕期維生素D制劑補充的依從性。
【關鍵詞】25(OH)D;新生兒;維生素D;孕母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104-02
維生素D與人體免疫功能紊亂、心血管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密切相關。新生兒及孕母作為特殊人群,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及不足〔1,2〕。慶陽市新生兒維生素D水平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對慶陽市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的調查,了解慶陽市新生兒維生素D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并為婦幼公共衛生中維生素D缺乏防治措施的制定和臨床醫生對孕婦和新生兒維生素D制劑劑量的選擇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08月至2018年12月在慶陽市婦幼保健院孕期檢查并分娩的孕婦及其分娩的112例新生兒。排除多胎妊娠,遺傳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目前正進行抗結核治療,年齡在15-45歲范圍以外的孕母。排除重度窒息、有嚴重先天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新生兒。共納入標準109例,根據孕晚期維生素制劑的補充情況分為未補充組、小于400IU/d組、大于400IU/d組。
1.2內容和方法
1.2.1孕母及新生兒信息調查
由慶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及婦產科醫生對入選的孕母及新生兒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并獲取新生兒健康體檢信息。本研究通過慶陽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孕母信息:調查問卷自行設計,通過參考病歷及對產婦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孕母人口學基本信息、孕期戶外活動情況、膳食習慣、吸煙、服飾習慣、維生素D劑補充,孕前體質指數、孕晚期癥狀、孕期并發癥等信息。新生兒信息:新生兒出生斷臍后立即取臍靜脈血5ml,并記錄相對應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頭圍、身長、前囟等。參考病歷記錄,記錄相對應新生兒出生3天內發生的疾病。
1.2.2? 25(OH)D檢測
25羥維生素D的檢測主要采用酶聯免疫法。標準品、質控品和樣本被標記有25羥維生素D的生物素稀釋。稀釋后的樣品在包被了高特異性樣25羥維生素D抗體的微孔中室溫孵育2小時后沖洗。加入酶(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生物素蛋白并有選擇的與復合生物素結合,接著沖洗,再利用底物(TMB)顯色。終止反應后利用酶標板讀取吸光度,顏色強度與25羥維生素D濃度成反比。此法可檢測100%的25(0H)D3和75%的25(OH)D2,批內變異系數<6.7%,批間變異系數為<8.7%。(具體操作由慶陽市婦幼保健院檢驗室專科人員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
1.2.3生長發育指標的測量
體重為電子磅秤測量(精確到g),頭圍為卷尺測量(精確到0.1cm),身長為刻度板測量(精確到0.1cm),新生兒體重、身長、頭圍、前囟的測量由專門的新生兒科醫生操作。
1.2.4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表格整理孕母母孕期維生素D相關因素咨詢表及新生兒出生記錄表。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及率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及中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多因素ANOVE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及回歸分析、二分類Pearson相關分析等方法,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判定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新生兒維生素D相關狀況:
2.1.1三組間孕母一般情況:根據孕晚期孕母維生素D制劑補充劑量,分為未補充組,小于400IU/d組,大于400IU/d組。孕母年齡組分為3層,為15-24周歲、25-34周歲、35-44周歲。未補充組包括15-24周歲9例,25-34周歲20例,35—44周歲3例;大于400IU/d組15-24周歲7例,25-34周歲43例,35—44周歲5例;大于400IU/d組15-24周歲8例、25-34周歲12例、35-44周歲2例(見表2)。各組間年齡無統計學差異(x 2=6.294,P=0.178)。其他根據不同職業(家務,非家務)、文化程度(小學畢業后受教育程度<5年,小學畢業后受教育程度≥5年)、BMI(<18.5kg/m2,18.5-25.0kg/m2,≥25kg/m2)、家庭經濟情況(<8萬/年,≥8萬/年)、孕晚期蛋類的攝入≥600g/周(否,是)、孕晚期魚類的攝入≥600g/周(否,是)、長期進食蘑菇(無,偶有,有)、孕期日曬時間(<30min/d,≥30min/d)、孕晚期孕母肢體抽搐(否、是)、胎膜早破(否,是)逐個進行分層。各組間職業(x 2=0.946,P=0.623)、文化程度(x 2=2.331,P=0.312)、BMI(x 2=4.711,P=0.318)、家庭經濟情況(x 2=1.101,P=0.577)、蛋類的攝入≥600g/周(x 2=2.012,P=0.366)、孕晚期魚類的攝入≥600g/周(x 2=3.239,P=0.198)、長期進食蘑菇(x 2=3.705,P=-0.447)、孕期日曬時間(x2=5.400,P=0.067)、胎膜早破(x2=0.008,P=0.996)、孕晚期孕母肢體抽搐(x 2=0.284,P=0.868)無統計學差異。
2.1.2三組間新生兒一般情況:根據孕晚期孕母維生素D制劑補充劑量,分為未補充組,小于400IU/d組,大于400IU/d組。新生兒根據不同胎齡(<39周,≥39周)、性別(男,女)、胎盤及臍帶異常(否,是)、羊水污染(否,是)逐個進行分層。各組間胎齡(x 2=1.051,P=0.591)、性別(x2=0.724,P=0.696)、胎盤及臍帶異常(x2=2.075,P=0.354)、羊水污染(x2=1.591,P=0.451)無統計學差異。
2.2新生兒臍血25(OH)D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2.2.1三組間臍血25(OH)D水平分析:所有新生兒臍血25(OH)D平均濃度為(17.5±7.7)ng/mL,新生兒臍血25(0H)D充足37例,占33.9%;25(OH)D不足24例,占22.1%;25(0H)D缺乏48例,占44.0%,其中25(0H)D嚴重缺乏5例,占4.6%(見圖2)。母孕晚期沒有補充維生素D制劑即未補充組,25(OH)D平均濃度為(12.9±6.5)ng/ml;小于400IU/d組25(OH)D平均濃度為(18.2±6.9)ng/ml;大于400IU/d組25(OH)D平均濃度為(21.7±8.4)ng/m1,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血清堿性磷酸酶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151.5±37.7)U/L,(163.5±55.8)U/L,(141.4±45.7)U/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血清總鈣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2.6±0.1)mmol/L,(2.6±0.1)mmol/L, (2.5±0.2)mmol/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血清磷各組間平均濃度分別為(1.7±0.2)mmol/L,(1.8±0.2)mmol/L, (1.8±0.2)mmol/L,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分別為(3.3±0.5)kg,(3.2±0.4)kg,(3.4±0.3)kg,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新生兒平均出生身長分別為(49.9±2.4)cm,(49.6±1.5)cm,(50.3±1.0)cm,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新生兒平均出生前囟分別為(2.1±0.5)cm,(2.0±0.5)cm, (2.1±0.5)cm,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新生兒平均出生頭圍分別為(33.6±1.2)cm,(33.3±1.2)cm,(33.8±1.0)cm,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見表1)
2.2.2新生兒臍血25(H)D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孕母不同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孕前BMI、是否孕晚期魚類的攝入≥600g/周、蛋類的攝入≥600g/周、長期進食蘑菇、孕期抽搐新生兒臍血25(OH)D水平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新生兒臍血25(OH)D濃度與孕母胎膜早破(否,是)(16.6±7.8)(20.5±6.7)ng/ml、孕晚期補充維生素D的劑量≥400IU/d、孕期日曬時間(<30min/d,≥30min/d)(15.5±7.2)(18.8±7.9)ng/ml有統計學差異(P<0.05)。新生兒不同胎齡、性別、是否小于胎齡兒、胎盤及臍帶異常、羊水污染與新生兒臍血25(0H)D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表3)
2.3新生兒臍血25(0H)D水平與其生長發育指標關系
新生兒維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時平均體重分別為(3.3±0.4)kg、(3.5±0.3)kg、(3.2±0.5)kg,平均頭圍分別為(33.2±0.9)cm、(33.8±0.5)cm、(33.5±1.5)cm,平均身長分別為(50.0±1.8)cm、 (50.3±1.1)cm、(49.5±2.0)cm,平均前囟(2.0±0.6)cm、(2.0±0.6)cm、(2.1±0.5)cm,出生體重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3),出生頭圍、出生身長、出生前囟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維生素D水平(≤5ng/ml,5-15ng/ml,15-20ng/ml,≥20ng/m1),各組間出生體重有統計學差異(F=3.806,P=0.012),維生素D水平(5-15ng/ml,15-20ng/m1)兩組間比較出生體重有統計學差異(P=0.003),維生素D水平(≤5ng/ml,5-15ng/m1),兩組間比較出生體重有統計學差異(P=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