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陽
摘要:在各種美容化妝品企業的沖擊下,中國國內的市場中出現了:市場、品牌、產品的生產技術、人才等等與資本相關的市場沖擊,于是企業應該不斷的做出一些相應的改變,對于產品的生產技術以及檢測技術都應該進行相應的變革,使之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另外企業也應該善于改變原有的企業管理理念與經營模式,對其進行創新化改革,使企業能夠在美容化妝品行業內站穩腳跟。
關鍵詞:美容化妝品;企業管理;經營模式
國內許多的美容化妝品企業是在近20年發展起來的,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產物。所以國內的化妝品行業的競爭相對比較激烈,然而國外的美容化妝品行業發展的要比國內早許多年,這對于國內的市場也有不小的沖擊。所以在此基礎之上,要想在美容化妝品行業內站穩腳跟,就需要企業進行深刻的改革,不論是從生產原料上還是產品的包裝上都應該進行創新化變革,企業內部的化妝品生產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更要契合當前消費者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對美容化妝品企業的管理與經營模式進行了以下的相關探究和分析。
一、美容化妝品企業的管理策略
當前的化妝品企業最主要的發展策略就是改善產品的科技含量,將化妝品的科技含量有效的提升,適應市場購買者的需求,使企業的美容化妝品與其他的低端產品劃出明顯的界線[1]。要想將目前的局面得到明顯的改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美容化妝品企業應該著重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全面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將人才培養與現有的技術體制改革相結合,對于當前僅有的相關技術型人才,采取精神激勵、物質滿足、關懷溫暖等政策進行最好的幫助,并利用這樣的愛才政策將許多的技術型人才聚集到企業中來,為提升美容化妝品的科學技術含量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加大對化妝品的研究基地以及多種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乃是目前美容化妝品企業的重點幫持研究項目。加強信息技術在美容化妝品中的使用力度,建立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化妝品研發中心,在吸收和消化國外更加先進的化妝品研發技術的同時,還應該更加積極的開發出國有的、更具特色的美容化妝品,使之契合中國市場消費者的購買需求[2]。
3、美容化妝品企業應該加大對化妝品基礎制作原料、生產藝術、醫藥產出以及生物工程等相關技術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拉近國內與國外的化妝品科學技術的距離。將與之相關的人才和技術組合起來,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跨技術的聯合攻堅戰,使美容化妝品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最科學、質量最佳的化妝品。
4、對美容化妝品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檢測方式進行整改,目前我國的多數的美容化妝品企業的化妝品生產設備和化妝品檢測方式還處于落后狀態,國外的許多企業對于化妝品藥品的生產、生物科學技術檢驗等高新技術、高水平科技的生產形式已經引入到了化妝品的生產與檢測當中,所以企業應該加強化妝品生產和檢測技術的改造[3]。
二、美容化妝品企業的經營模式
根據當前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以下幾種方式的戰略部署:
1、研發技術領先的經營模式。例如:歐萊雅企業一年當中申請專利的次數是法國化妝品行業內最多的企業,而且歐萊雅公司每年進行研發的費用能夠達到營業額的3%。歐萊雅能夠一直屹立在美容化妝品行業內數年,離不開其掌握最先進的生產技術[4]。
2、產品功效領先的經營模式。消費者進行購買美容化妝品的實質就是想要永葆青春,讓自己美的與眾不同。所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生產處不同功效的化妝品。例如:對于18-24周歲生產出補水、保濕等功效的化妝品;針對25-30周歲的生產出美白、祛細紋、煥膚亮顏等功效的化妝品;針對35周歲以上的消費人群,可以生產出一些美白淡斑、抗老化、祛除魚尾紋等功效的化妝品[5]。這樣一來,不論是什么年齡階段的消費人群,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化妝品,而且功效也相適宜。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容化妝品企業應該從根源上進行管理策略上的改革,并在此基礎上科學的調整企業產品的經營模式。企業應該不斷的將內部制作化妝品的研究設備與檢驗方式進行不斷的更新,使生產發展技術跟上時代的步伐,生產出一批適合當前消費市場的美容化妝品,在不斷的追趕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再加上自身獨特的優良特點,使自己生產的化妝品更具閃光點。這對于美容化妝品行業來說將是一次偉大的革新。
參考文獻:
[1]? 邢書霞,王鋼力.我國化妝品監管體系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7,27(22):3341-3344.
[2]? 湯雯,許慶銳.讓化妝品監管透明高效——廣東省開展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雙隨機檢查綜述[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7(07):54-56.
[3]? 何陳心.淺談連鎖經營模式在化妝品網絡銷售中的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6(17):175-176.
[4]? 馮赳善.靜安區化妝品經營市場分析及監管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6,24(02):37-40.
[5]? 胡慧慧,馬俊青,彭濤,賈秀紅.以網絡經營管理模式看網絡經營化妝品問題[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22(01):64-66.
(作者單位: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