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慧 馬瀾
摘要:我國在2020年農村計劃將全部實施,為了更有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國家各機關也在為這個目標進行努力與創造,以低碳設計作為主旨,將低碳公共藝術與新農村建設進程相結合,建設成未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本文通過對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3],并將低碳設計作為理論基礎。提出將新農村建設與低碳公共藝術相結合的可持續性發展思路,借此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新的方式,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觀。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公共藝術;低碳;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農村經濟的高度發展,經常性忽略農村以及城鎮環境與低碳環保方面的建設。公共藝術作為環境的載體,通過其特殊的藝術語言,表現形式在新農村建設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和提高了農村人民的公共藝意識以及文化意識,有效的豐富了農村的地理環境,提高了村民的精神培養與鄉村自我認同感,同時也保證了農村資源的可回收與再利用,顯示了新農村環保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觀。
一、新農村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如今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新農村建設為了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大量的資金被政府投入在了新農村門面的改造中[4],并未將生態環保作為理論基礎建設新農村公共空間。其表現在生活模式和審美傾向向城市被動地模仿,忽視了農村公共環境建設以及公共區域合理劃分,經由政府大力實施建設的新農村散發著以往古老城市的氣息。其面貌表現為:有的房屋被翻新得面目全非;有的房屋造型各異的集中在同一塊區域;缺乏整體性規劃;而統一設計、統一修建的農村住宅則好似一排排、一列列高度樣式化的營房,完全沒有特點可言。如此這般建設并不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生態環保要求,在城鎮周邊的村落以及郊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資源匱乏的基礎下的建設新農村,如果單純的進行拆遷建設,盲目建設,不僅會摧毀農村地域性文化特征,還會造成資源的過度掠奪以及產生的環境生活垃圾無法解決的問題,于此同時也背離了農村自然,優美,令人愉悅的特點。為了更有效的解決村民的精神培養以及新農村建設中千篇一律的舊城市審美等問題,還需要對公共藝術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低碳公共藝術的概念
低碳公共藝術是指設計師在不斷優化設計方案以及提高設計方案質量,確保產品功能,使用性能以及不提高設計成本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選用低碳材料進行藝術創作,減少資源消耗,并且降低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藝術形式,藝術創作方案的優化,以及藝術設計作品是否可以實現循環利用等諸多方面,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綠色材料,保證設計作品的持續性應用,延長使用期限并減少能源消耗,真正實現低消耗與多循環的目的。
三、低碳公共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主要表現形式
低碳公共藝術所關心一直是人們的生存處境,其跨越藝術歷史的有限;接觸城市空間的發展,低碳公共藝術通過視覺層面,極大的鼓勵人們參與到這場藝術事件中來,同時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公共空間所給予我們的安全感和重新審視公共空間,有助于人們更好的了解公共空間以及公共藝術,在人們參與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居住環境。培養人們對于公共藝術的認知以及激發人們對公共空間的思考,從而更有效地建設更具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大力加快了新農村公共空間的建設。
第一、低碳公共藝術主要表現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資源匱乏,經濟緊張,其他藝術形式成本過于高昂的情況下,公共藝術可以根據其地域性特色以及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新農村天然的材料創作出順應自然環境的主題,不僅符合低碳設計得基本原則,更有效的提升地方藝術氛圍,使村民對村莊有著高度認同與自豪感。將低碳藝術設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一種更高效建設新農村的新型途徑[5]。
例如,針對新農村的藝術類雕塑發展不健全的問題,低碳公共藝術不限制藝術表達方式以及材料,在農村材料有限,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利用身邊
天然原始材料稍加修飾,用一種半透明的灰色織料將一排樹包裹起來,這些樹木在陽光下表現出了一種極為朦朧的藝術美感。不僅可以充分的表現公共藝術不限表現形式的魅力,同時也會帶給觀賞者帶來許多的思考,重新審視藝術的角度,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公共藝術所帶來了不同層次的認知,在低碳環保的理論基礎上,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提供了特別的方式[6]。
第二、新農村拆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垃圾造成資源浪費,公共藝術可以有效地將材料轉化成可用材料以及使用廢棄材料進行藝術二創造,使用廢舊自行車等材料,以低碳環保為基礎,構思獨特的創意,,以人性為出發點,使人們看到作品可以感受到廢棄材料所表達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不僅展現出廢棄材料的美學,也使人們重新定義了藝術得概念。
例如,低碳公共藝術可以將廢棄摩托車設計成藝術品雕塑,讓人們體會到廢棄材料帶給我們的樂趣,參與到這次的低碳公共藝術事件中,呼吁人們利用低碳環保材料進行自我設計,一起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提升人們的藝術感榮譽感以及設計感,這樣的設計作品在設計界中不僅獨特,而且還可以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反思自己提高人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與責任。低碳公共藝術設計不僅對節約環境資源,還確保了新農村建設在新時代低碳環保的指標中落實發展,對人類實現藝術設計可持續生態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思路。
總結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針對低碳公共藝術在新農村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相關課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將其融入于設計工作中,使得所設計的作品更具低碳環保的特色,進而契合時代的發展步伐。總而言之,低碳公共藝術設計可以減少資金投入,降低設計成本,使設計作品更具社會效應,這對于城市發展來講將是巨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王思彤.高萍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認定辦法的思考與建議[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8.
[2]? 楊洪素.淺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文化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
[3]? 吳江.歐書陽.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應處理好的關系[J].農村經濟.2006.
[4]? 李飛玉.城鄉建設中的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要點[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
[5]? 王端廷.反美學重回美學的裝置藝術[J].東方藝術.2014.
[6]? 王浚臣.湖南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文明構建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