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



【摘 ?要】目的: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不同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這里獨特環境氣候特點,加之大學的學習負擔、大學生活的單一,對學生健康具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析青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為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健康提供一定參考依據。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在此分別只對所占人口較多的青海籍藏、回族大學生亞健康發生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指標有亞健康發生率、主要表現、各維度發生率及影響亞健康因素,所獲數據采用EXCEL建庫,將所有數據經統計軟件處理。結果:青海少數民族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率較高(發生率為 57.12%),其中藏族亞健康發生率為62.4%(141/226),回族亞健康發生率為58.0%(105/181)。在對主要癥狀的檢出率、各維度發生率,藏、回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對比時發現較漢族學生高。對影響亞健康因素的分析,結果顯示藏、回族大學生亞健康主要因素前6位的是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海拔環境特點、家庭經濟條件、地域性風俗習慣、就業壓力、體育鍛煉。結論:高海拔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發生率明顯高于漢族大學生,就其原因應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26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283-02
人類最重要的財富就是健康,這些年來,人們對于生命健康越來越重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而亞健康狀態人數越來越多。據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大數據顯示約有75%的人群處于亞健康,并有上升趨勢[1]。所以亞健康問題的研究受到人們諸多關注。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研究較少。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不同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這里獨特的環境氣候特點,加之學習負擔、生活的單一,對學生健康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對青海藏、回族大學生亞健康進行調查和分析,對改善青海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更好的適應社會及挑戰未來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青海漢、藏、回族大學生785名,學生年齡為18~25歲。其中男生521名,女生264名。漢族學生325名,藏族學生260名,回族2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和書籍。
1.2.2訪談法: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獲取準確信息。
1.2.3 問卷調查法:參考武留信、王育學設計的亞健康狀態自測表[2]、慢性疲勞綜合征(CFS)的癥狀診斷標準[1]和高海拔地區特點[3],自制亞健康狀況調查表,該亞健康狀況調查問卷嚴格按照WHO對亞健康的定義判斷亞健康標準,問卷包括了5個維度,26項亞健康狀況的癥狀。軀體癥狀10項:疲勞、頭痛或頭暈、耳鳴、肩或腿麻木僵硬、咽部有異物感、心悸、氣短、胸悶、腹脹、失眠多夢、食欲減退;心理癥狀8項:煩躁多慮、注意力難集中、常感不安、情緒低落、壓抑感、感覺遲鈍、記憶力差;社會適應能力4項:學習感覺吃力、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同學關系緊張、社會責任感降低;行為能力3項:自制能力減退、遇事易沖動、、反應遲鈍;免疫力l項:容易感冒或其他疾病;。在調查中出現所列26種癥狀中有三項以上者,并且癥狀持續表現1個月以上被定義為正處于亞健康狀態。對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籍漢、藏、回族大學生采取隨機抽取785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85份,回收有效問卷716份,有效回收率為91.2%。
1.2.4 調查資料采用EXCEL 建庫,將所有數據錄入統計軟件SPSS13.0, 分別進行兩組間χ2 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類變量用例數和百分數進行描述,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
2 ?結果
2.1青海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發生率對比
對716名青海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09人符合亞健康狀態檢出標準,發生率為 57.12%,其中男生(225/482人)檢出率為46.7%,女生(184/234人)檢出率為78.63%。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兩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χ2=14.43,P=0.000)。其中漢族學生作為對照組,亞健康發生率為52.8%(163/309);藏族亞健康發生率為62.4%(141/226),回族亞健康發生率為58.0%(105/181)。在對比中發現,藏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漢族大學生(χ2=4.943,P=0.026),回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雖高于漢族大學生,但無統計學意義(χ2=1.275,P=0.259)。見表1。
2.2青海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癥狀的表現特點
在對大學生的26項亞健康癥狀表現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8位的癥狀是疲勞、注意力難集中、煩躁多慮、常感不安、失眠多夢、容易沖動、壓抑感、感覺遲鈍。癥狀主要表現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行為能力方面。
對在校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前8位亞健康癥狀檢出率對比來看結果看(見表2):回族學生軀體健康癥狀檢出率高于藏族學生;藏族學生行為能力癥狀檢出率高于回族學生;而心理健康癥狀檢出率在前8位的常感不安癥狀為回族學生高于藏族學生,注意力難集中癥狀為藏族學生高于回族學生。
2.3青海藏、回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維度發生率比較
對藏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維度發生率與漢族大學生進行對比(見表3),結果發現:藏族學生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和行為能力方面明顯高于漢族學生(p﹤0.01),尤其在行為能力方面(χ2 =30.493,p=0.000);漢族學生的軀體健康和免疫力均明顯高于藏族學生(p﹤0.01);
對回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維度發生率與漢族大學生進行了比較(見表4),結果發現:回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維度明顯高于漢族大學生(p﹤0.05);漢族大學生軀體健康患病率要明顯高于回族大學生(p﹤0.01);漢族與回族學生間在社會適應能力、行為能力及免疫力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藏族大學生與回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維度患病率比較(見表5),結果發現:回族學生軀體健康患病率明顯高于藏族大學生(χ2軀 =8.114,p=0.004);藏族學生在社會適應性和行為能力方面明顯高于回族學生(χ2社 ?=6.567,p=0.010;χ2行 ?=20.355,p=0.000);心理健康和免疫力藏族與回族學生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2.4 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的分析
對處于亞健康狀態的407名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就其影響亞健康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多因素問題主要涉及高海拔地區環境、習俗、生活方式,以及相關健康知識(不涉及民族問題)。以是否是亞健康做為因變量,以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海拔環境因素、地域性風俗習慣、家庭經濟條件、就業壓力、體育鍛煉等14項因素為二次分類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藏、回族大學生亞健康主要因素前6位的是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環境氣候特點、家庭經濟條件、特有的風俗習慣、就業壓力、運動鍛煉。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OR=0.277)和運動鍛煉(OR=0.184)為亞健康的保護因素(見表5)。
3、討論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海拔跨度大,自然條件相對較差;藏、回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飲食習慣不同,居住環境特點等,他們對健康有不同的認知。無法查出原因的身體、心理的不適等狀態熟視無睹,聽之任之,不知自已已處于亞健康狀態。就此我們對青海籍大學生進行了本次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有57.12%的青海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本調查結果與文獻報道相接近[3][4]。提示青海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同樣是不容樂觀的。作為以后西部開發的主力軍,社會需要的人才,學生的健康應不容忽視。探究不同民族大學生亞健康主要癥狀檢出率和亞健康維度發生率,結果表明:藏族大學生亞健康狀態明顯高于回族和漢族,回族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雖高于漢族大學生,但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學生從小居住的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改變和所受教育有關。
探究藏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形成因素,結果表明:導致藏族、回族少數民族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以及與漢族學生相對比有所差別[5-6]。用多因素回歸分析,藏、回族大學生主要因素與高海拔高度、居住環境、經濟、文化背景、習俗有相關性。青海藏、回族大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牧區(藏族主要來自牧區,回族主要來自農區),受經濟、傳統文化和衛生資源的制約,很難獲取健康方知識,建立健康信念,對健康及亞健康概念很模糊,缺乏自我保健;由于文化的差異產生的一些不好生活習慣;缺乏科學體育鍛煉意識;省外畢業大學生對青海就業市場的沖擊,而導致的心理壓力;上大學使居住環境的變遷[7];均可導致亞健康的發生。而世居在高海拔的藏族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軀體健康和免疫力維度發生率要比漢族和回族學生低。藏族學生的行為能力因子發生率明顯過于漢族和回族學生,這可能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方式、習俗等因素有關。心理健康維度患病率回族學生明顯高于漢族學生,這可能與他們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習俗相關。這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4、建議
亞健康狀態雖非疾病,但機體是處于一種健康欠佳的狀態,若不及早處理,隨時會向患病的“第二狀態”轉化。相反,及早采取一定的措施會向健康的“第一狀態”轉化[2][7]。
4.1 學校應針對性的加強大學生的健康教育,掌握健康知識,建立健康信念。讓學生接受保健指導,改變行為的關鍵。沒有信念,健康知識就很難變成行為。
4.2 培養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并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信仰、健康行為。飲食、生活起居、嗜好等傳統文化習俗,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通過健康教育去除對健康不利因素,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4.3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運動鍛煉。進出參加體育鍛煉,即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也可鍛煉人的意志,增加自信心,并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健,馬軍,王翔.健康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第二版).
[2]史紹蓉,余玲.大學運動健康(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31.
[3]范存欣,馬紹斌,王慧蘇,等.廣州市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390.
[4]姚榮英,陶芳標,莊穎,等.蚌埠市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因素的關系[J].衛生研究,2010,39(2):212~214.
[5]曹甜甜.河南省高師大學生亞健康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新余高專學報,2010,15(2):112~114.
[6]任萌. 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分析及其中醫調攝[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4):226~227.
[7]張彥博,汪源,劉學民等.高原疾病[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31~401.
[8]楊則宜.生命在于運動和營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5.
[9]張效江.淺析體育保健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改善[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2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