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網絡語言暴力事件頻發,由于不夠成熟,大學生成為了網絡語言暴力的主力軍,容易對社會關注事件中的當事人實施語言暴力,本文試圖從言語交際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的形成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語言暴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互聯網在給人類獲取信息及互動交流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語言暴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受眾群體,在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參與者的角色。本文試圖從言語交際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的形成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1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
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作為一種極端的言語交際行為,它的形成與交際語境、交際主體以及交際規范的缺失存在著緊密的關系,特別是隨著其交際語境本身的變化發展,網絡語言暴力的交際主體呈現出了新的特征。
1.1交際語境:網絡社會的自由性和匿名性
網絡為個人的語言交際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技術和開放的活動場域。人們可以借助網絡,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進行雙方的語言交流,完成語言交際的目的。在這樣一種極度自由、高度開放的交際語境下,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并且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人們不必面對面、即時地進行言語交際,缺少了現實中“身份”與“禮貌”的禁錮,在進行語言選擇時容易選用更為夸張和低俗的詞語來表現內心的憤慨,這就導致了語言暴力的產生。同時,由于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的電子空間,人們在這里進行語言交流或者發表言論時,所選擇的署名往往是虛擬的ID,真實的姓名和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內是可以被隱藏的。網絡的這種“匿名性”便為使用“網絡語言暴力”的網民提供了保護套,他們不必忌憚對方知曉自己的身份,在進行語言暴力活動時更暢所欲為。因此,在以自由性和匿名性為核心特征的網絡社會中,網絡語言暴力以不可遏制的勢態在網絡中頻頻發生,愈演愈烈。
1.2交際主體:大學生的媒介素質和多種心理機制構成
網絡媒介素養是指網民在使用互聯網時,對互聯網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解讀、批判的能力。大學生涉世未深,對互聯網所提供的信息鑒別能力較弱。一方面,大學生對熱點事件較為關注;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接受網絡信息時,很少質疑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對信息的判定往往較為主觀,帶有感情色彩,導致其發表的網絡言論容易失實。
除了大學生的媒介素質的原因,他們在網絡環境中形成的種種心理機制也會導致網絡語言暴力的發生,如大學生的宣泄心理和從眾心理。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時,他們習慣于在匿名的網絡社會中將這些負面的情緒宣泄出來,而語言暴力則成為了他們情緒宣泄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指的是“指當個體的意見和行為與群體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由于自身的智力、情感、直覺、意志、欲望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會懷疑自己的觀點、態度、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中大多數人的方向變化,以便與多數人的傾向保持一致。” 正是在這種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在缺乏正確的輿論引導的網絡公共空間內,很容易形成情緒化的非理性言論氛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到這種暴力傾向的情緒感染,也不自覺地融入到這種言論場內,從而將網絡語言暴力擴大化,最終形成了群體的無意識的審判和施暴。
1.3交際規范:法律規范和監管體制的不完善
在逐漸成為人們第二生存空間的網絡平臺上,目前并沒有一套完善的適用于網絡空間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明確的法律規范去約束大學生的言語行為,監管體制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大學生的僥幸心理,認為在虛擬空間內使用語言暴力不會被發現,也不會被責罰,從而促使網絡成為了語言暴力肆虐的舞臺。當人們在相對自由的網絡空間內發表評論,與他人進行交際時,他們不會考慮到自己所發表的言論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的約束下,網民在進行網絡言語交際時更會肆無忌憚,大量使用一些在現實中不會使用的詞匯,帶有強烈的攻擊性,造成對他人的傷害。監管體制的不完善不僅僅包括網絡管理部門針對網絡平臺上的言論內容在監控與管理上的不到位,也包括對于網絡媒體所發表的內容的把關的缺位。由于監管體制的不完善,沒有對發表的言論內容進行嚴格的把控,許多負面的、甚至帶有強烈攻擊性的新聞或帖子會被網站運營商放置在顯眼的位置,引起大學生的一輪又一輪的罵戰,從而導致網絡語言暴力的頻繁爆發。
2大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的應對策略
2.1媒介規范——重建網絡時代的“守門人”
在新的網絡時代的語境下,我們應將守門人體系建立成一個結構性的層級體系。第一層是直接處理和過濾信息的專職人員,一般由網站編輯、論壇管理員、網絡新聞媒體記者、網絡警察等擔任。他們處于守門人體系中的最前線,處理與信息取舍、監管直接相關的事務,是守門人職能的直接執行者。第二層是網絡服務提供商,作為第一層守門人(除網絡警察)的領導者,網絡服務提供商應在倡導各自網站理念的前提下對網站提供的內容進行大方向的把控,并集合底下守門人的群體力量,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提供一個和諧的網站氛圍和理性討論的平臺。第三層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作為守門人體系中的最主要的幕后操控者,應制定相關的“守門”標準和原則并將其納入法律范疇,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專職守門人員提供一定的“守門”依據和指引正確的“守門”方向。
2.2技術控制——建立語言暴力過濾系統
網絡語言暴力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為載體實施暴力,因此其呈現在網絡上的實際面貌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具體的語言文字,針對這些較為典型和明顯的文字暴力,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對其實現分級過濾。首先,各網站應配備專門的網絡管理人員,實行轄區化管理,對本轄區內的語言發布進行全天候的監控,利用關鍵詞檢索對一些帶有暴力傾向的言論進行實時跟蹤和重點監察,當不文明言論堆積到一定程度演化成暴力前能及時地進行遏制。第二,在服務器上利用專門的軟件形成一個針對語言暴力的“防火墻”,設置關鍵性的過濾詞,運用技術手段首先過濾掉部分污穢的暴力性語言,將惡意攻擊他人、社會或國家以及其他違反法律的不良言論屏蔽在網絡之外。第三,建立一個網絡語言暴力的黑名單,將暴力信息源的IP地址和用戶名ID納入其中,限制進入語言暴力黑名單的人員的語言表達,并根據其行為的嚴重程度采取暫時封殺或永久封殺的措施。第四,帶有言論平臺功能的網站必須采取會員制,在注冊時強調各方面個人信息的完善程度,適當增強注冊難度,如采取必須通過郵件或手機驗證方可通過注冊的方式,以防止網絡廣告專職人員通過大量注冊不同的ID,在論壇內發布大量同樣內容的廣告,對其他用戶造成語言暴力。第五,加強郵件系統中對垃圾郵件的過濾技術,進一步加強對于大量存在于網絡社交平臺如微博、人人網等中的垃圾信息暴力的過濾技術能力。
2.3道德自律——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網絡倫理價值觀
首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大學生梳理正確的網絡倫理價值觀。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通過學習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要求, 提升網絡文明素質和道德素養,嚴格自律、自覺文明上網; 守好青春底線, 做守法的好網民; 筑牢思想防火墻, 做明辨的好網民。
其次,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通過各個渠道、各個層次的道德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理性地判斷網絡中發生的事件,樹立網絡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充分認識到語言暴力會影響與他人和諧關系的建立,對社會帶來危害性的后果,培養有理性目光和批判能力的“理性網民”。
【參考文獻】:
【1】 李舒慧.網絡暴力語言現象探析[D].遼寧:渤海大學,2013.
【2】 李憲玲.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及對策[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1.
【3】 鄒妙.行政決策中從眾心理的表現、成因與解決途徑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
【4】 閆巖.“網絡水軍”——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的變異性研究[J].新聞傳播,2011(3).
【5】 周昕.網絡環境下的知情權邊界[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
【6】 張國華.和諧社會構建進程中的語言和諧支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5).
作者簡介:許婷婷(1990—),女,漢族,紹興。研究生,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