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是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方式,人民的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逐漸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其中。文化活動在形式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前的群眾文化活動主要包括自我表演、娛樂、欣賞以及教育。本文主要從群眾文化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和發展趨勢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趨勢
群眾文化存在于社交生活的每一處,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群眾文化而且在群眾中廣泛傳播。群眾文化是人們生活中的娛樂,能放松身心,又能起到教育作用,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因此人們應不斷地創造并完善群眾文化。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文化呢?
一、群眾文化的特征
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特征是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就地理位置而言,它不僅散布在所有社會階層和數以萬計的家庭中,而且還集中在公共聚集場所。例如公園、景區等;從項目的角度來看,有些人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參加不同的項目。一些興趣愛好相同的人選擇在同一時間和地點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參加相同的項目活動。
但是群眾文化如今也存在著缺點,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并沒有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且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文化停滯”現象。在這些地方一些不良文化盛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此,基層文化工作者必須大力弘揚健康文化。
二、解決當前群眾文化問題的措施
首先,領導部門必須予以重視。結合有關文化政策精神,切實落實基層工作。制定總體計劃,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模式,抓好領導班子,文化領導體制和投資體制等相關工作,為基層文化工作提供組織和資金保障。其次是建立監督執行機制。有必要建立一個由領導人,專家和群眾組成的文化工作研究所,及時做出正確的決定,協調城市基層的文化工作,確定出合適的文化活動。也要嚴格的執行檢查監督制度,不要掩蓋錯誤并錯誤地報告結果。
最后我們必須重視民間藝術家和文化人才的作用,善于大膽地發現,培養和利用它們。培養大量具有文化專長的人才是基層文化工作的最重要保證。同時進一步加快人才培養提供機制保障。第四,要鼓勵和促進基層文化活動的創新?;鶎邮蔷哂芯薮鬂摿Φ奈幕袌觥_M入基層和社區的文化必須滿足群眾不斷變化和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
在新形勢下,只有動腦筋,創新改變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僵化方式,群眾的文化事業才能被群眾接受和喜愛。
(一)擴大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
群眾文化不能局限于任何一種環境和方式,而應以多種方式來開展。例如,群眾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街道文化,商業文化,先進文化和青年文化都是新時代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例如,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藝術活動,目的是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需求,這也是社會文化的主要內容。學生都會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組建家庭,這樣會實現良性循環,將校園文化轉變為社會和家庭文化,從而提高群眾的素質。
(二)發展通俗文化
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更貼近普通人的心理,可以更加生動地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情感,直接面對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不僅在中國,甚至在國際市場上,人們都喜歡現代,流行和時尚的文化和藝術。但是群眾文化受到制約和忽視在中國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在未來的群眾文化工作中,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的不良習慣。
例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當人們談論城市中的群眾文化工作時,他們常常會想到各種各樣的藝術競賽。各級搞各級的比賽,這些比賽卻缺乏欣賞和人氣,因為它們難以為觀眾提供外部環境和特殊的藝術欣賞氛圍。所有比賽程序都相同。表演期間,組織者必須致開幕詞,評委必須始終突出重點,最后的頒獎環節。這些環節對于觀眾都是枯燥的,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我們應該徹底改革各種缺乏欣賞的文化競賽。因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從群眾文化領域最發達的地區中學習經驗,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群眾文化的整體水平。另外,由于流行音樂的發展與這些物質手段密不可分,因此必須增加投資并逐步改進和應用現代音頻和樂器來發展流行文化。它們也是群眾文化的一部分。
(三)城市廣場文化的發展
廣場文化在計劃經濟之前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是人們的主要文化娛樂場所。如今廣場文化仍然影響人們的生活。廣場文化主要有街道文化,健身休閑文化,大型娛樂活動和廣場美化這四種形式。廣場文化的建設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要素。廣場文化應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地方,使人們的壓力得到減輕,因此要避免過于功利以及過度的充滿政治色彩。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人們的財務承受能力。因此,廣場文化應發揚時代主題,鏟除背離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落后精神垃圾,從而指導和啟發人們的精神世界。
四、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保持溫飽的生活條件感到不滿意,追求優質生活已成為社會的主流。群眾文化是人們自我完善的需要和表現,其目標是以藝術和娛樂為主要內容,滿足精神生活和知識的需求。要認清現狀,組織發展和促進群眾的文化生活,不斷采取新方法,使群眾對文化生活感到滿足,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祁慶富.文化的“活態傳承”[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2):40-42.
[2]何星亮.文化功能及其變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33-41.
[3]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65-69+140.
作者簡介:余龍進,黔南州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