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為了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成為文化館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群眾文化培訓在線教學的新方法,力爭做到教學內容的等效傳授,讓市民和外來建設者們在家里也可以在線學習優質的文化藝術課程,成為各文化館站努力的新目標。為了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培訓的線上教學,應該對初步的實踐進行總結和探討,以期更好的完善線上教學方式。
關鍵詞: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教學方法
一、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一)教學目的
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群眾文化培訓的開展方式,讓百姓享受到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文化藝術福利;完善總分館體系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同時培育群眾文化骨干和團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二)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方法
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近年來成為廣受大家歡迎的視頻互動平臺,我們應該充分借助這些平臺的優勢,開展線上群眾文化培訓。
1.文藝理論講解
在線學習通過PPT、文本、圖片等形式將文藝理論進行歸納整理進行講解,學習效果好。教學視頻可以反復回看,便于學員們強化認知。
2.實操技能講解
例如中國舞的講解,先請老師完整的表演即將教學的舞蹈,然后按照八個八拍或者四個八拍的頻率進行慢動作示范,對難點進行重點的講解,最后再做完整的示范。
3.學員發布作品
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是存在挑戰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共同學習的小伙伴互相激勵,會讓學習更加有樂趣。因此,我們會在發布教學視頻或直播課的同時發布微信群二維碼,引導學員在學員群中發布自己的作品,老師也對學員作品進行點評,讓學員們水平得以提高。同時可以借助往年線下群眾文化培訓的群眾基礎,讓這些學員們以老帶新,促進學員群的良好互動,讓學員們的學習更加富有熱情。
4.舉辦教學成果展
定期將學員作品發布到云平臺(微信公眾號、抖音、B站),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和學員們的互動,教學成果展就給學員們提供了表演和展示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更好的激發學員們的學習興趣。
5.打造“草根明星”
通過學員群中學員的表現,以及各教學點的推薦,發現學員中的“草根明星”,挖掘學員學習過程中的動人故事,例如熱衷文藝學習并取得一定成績的文藝骨干,樂于從事公益文化志愿服務的公益達人,具有鮮明性格特點有號召力的文藝能人,塑造群眾文化培訓的亮點。
(三)群眾文化線上教學內容
基于文化專業與市民實際需求,開設6個門類的藝術課程:音樂(聲樂、器樂、音樂理論)、舞蹈(中國舞、古典舞、國標舞、芭蕾舞、街舞)、美術(中國畫、油畫、油畫棒、水粉畫、書法、創意美術、攝影、微電影、微視頻、后期制作)、曲藝(相聲、快板、評彈)、戲劇(話劇、滬劇、京劇、越劇、淮劇)、健身(瑜伽、太極、武術)、手工(編織、串珠、剪紙)、非遺。一般的專項教學視頻,教學時長適宜在一小時左右,既能講解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又能控制在一定時間長度之內不至于讓師生感到疲勞,有條件進行比較細致的講解和示范;同時,基于線上教學的特點,需要聚焦學員感興趣的內容,制作有特定知識點的五分鐘小視頻,內容精致并相對獨立,能快速讓學員們學會一種知識或技能,可以組成一個系列。
二、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的優勢分析
(一)零基礎階段教學視頻大受歡迎
零基礎階段的教學視頻可以讓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學員獲得更多的了解,點擊率更高,更受到學員們的歡迎,并且鑒于文化藝術普及的基礎性特點,多開展零基礎課程,有助于學員們拓展新的學習領域。
(二)有助于系統學習文藝理論知識
通過專業系統的教學整合零基礎學員碎片化的知識片段,用PPT 和旁白講解相結合的形式,系統的講解文藝基礎知識。
(三)有助于提升群文培訓的均等化
線上教學讓群眾文化培訓插上了網絡的翅膀,不論身在鬧市還是鄉村,不論幼童還是老人,都可以在線學習,極大地提高了群文培訓的均等化,解決了農村文化人才缺失、教學課程單一、文化團隊難以組建,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的問題。
(四)提高政府資金利用效益
請名師大家來講課,聽眾沒有局限,所有人都可以上線觀看教學視頻,極大提高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一個教學視頻數千人次的觀看人數是線下群文培訓一次課時所難以企及的。
三、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的劣勢分析
雖然群眾文化培訓線上教學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還是存在難以解決的劣勢:
(一)不利于師生互動
相比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線上教學對于實操技能性學科的訓練的局限性很大,教師不方便指導學生完成精準的動作,只能通過學員互動的視頻來遠程指導,不利于較難動作的矯正。
(二)拍攝相關技術要求高
除了教學內容的設計,我們需要具備視頻拍攝、視頻后期處理的能力,同時對拍攝的背景、光線、距離、角度、收音、配樂、字幕等都應該符合教學的需要。
新時代背景下,探索線上教學新模式,積累線上教學經驗,已成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課題,我們應該充分的探索怎樣用更好的方式服務于廣大市民和外來建設者,總結經驗教訓,保障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基本需求。
作者簡介:呂文曉,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