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要】:哲學社會科學,是度量人類整體生存在宇宙時空中的意義的工具,是指引國家文明進步道路的方向盤。哲學社會科學不僅僅是哲學科學,他還包括心理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眾多學科,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我國悠久的歷史證明,哲學社會科學的出現與發展不斷指導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讓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看清了道路,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對中國發展的意義重大,不斷為我國發展指明方向,我國發展至今,仍要特別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創新。那么,本文就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過程入手,探析關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哲學社會科學 演進過程 發展趨勢
一、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演進過程
(一)古代哲學社會科學
中國古代哲學社會科學是指先秦至鴉片戰爭這段時期內的哲學社會科學,以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學家為主要代表人物,核心觀點是天、地、人、物之間的相互感應與整體和諧。比如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學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告誡君王要不違背客觀規律,而是應該在遵循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治理國家。孟子則提出“仁政、民貴君輕”等主張,荀子在孟子學說的基礎上又對哲學社會科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其哲學思想帶有唯物主義的色彩,主張兼稱霸力,法后王;不迷信天道鬼神,強調人的能動性。古代哲學的發展為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之后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對其進行了繼承與發展。
(二)近現代哲學社會科學
這個時期的哲學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化,還有改革開放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后的侵華戰爭不斷爆發,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百姓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19世紀中期,龔自珍、魏源到19世紀末的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都對中國近代哲學的形成貢獻了很大力量。在這一階段,俄國的十月革命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了中國,在中國有識之士的支持下,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遍地傳播。李大釗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撰寫了大量文章,如《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胡適發表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而李大釗強烈批判了胡適的觀點,他主張中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要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指導思想,通過革命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造。毛澤東在解決中國問題中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中國的發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也是在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上進行實施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
(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這個概念是于2016年5月17日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要求我們在立足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優秀成果,挖掘中華歷史內涵,把握好當代機遇,關懷人類,面向未來,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v觀我國發展歷程,哲學社會科學在此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習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吸收中學習,爭取早日形成完整、系統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
(一)系統性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從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提出指導思想,不斷推進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讓我國的各項工作在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下穩步開展,減小風險性,同時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二)時代性
時代性,即哲學社會科學應以時代發展為前提,立足于時代的發展現狀,以我國實際情況為客觀事實,構建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逐漸形成中國特色和優勢。必須以我國目前的工作重點為中心,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吸取經驗,形成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形成系統的科學理論。
(三)專業性
我國早已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性,而且在人才培養中不斷優化培養方式,依靠專業人才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性。我國還可以通過吸引留學生,借鑒外國優秀成果,不斷完善與健全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結束語
哲學社會科學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指導方針,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的發展也反作用于國家和社會。哲學社會科學其實就是一套社會如何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任何國家都離不開它的指導。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在繼承中創新,為其增添新的活力。比如說我國古代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智慧,可以為當代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但是我們在發掘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等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開發和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讓各國人民了解、喜歡和向往中華文化,擴大中華文明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我國在新時期的發展形勢下,需要有新的哲學理論來指導我國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實事求是,結合我國發展現狀,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且使其朝著科學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李秋零,田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