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琦 田麗娜 武佳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集企業戰略、財務、業務為一體的管理工具,管理會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我國會計的高等教育大多以財務會計為中心。會計專業的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會計教育缺乏特色,會計學專業學生就業質量差、就業率較低。其應該抓住此次會計教育變革的機會,充分辦學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管理會計。本文從構建原則、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就地方性理工類院校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管理會計;特色教育;應用型;能力教育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粗放型、資源依賴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復雜的外部環境。經濟新常態需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講究集約型發展、質量型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管理會計是集企業的戰略、財務、業務于一體的管理工具,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優化管理。可見,我國急需一批管理會計人才服務于經濟發展。高等院校是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而我國高等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體系有很大的同質性,并且大多以財務會計為中心。對于管理會計,幾乎所有院校僅僅局限于開設了單獨的一兩門課程,沒有較完整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地方性理工類院校也大多設置了會計專業。但是由于其自身師資力量的薄弱,和同質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會計專業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并不高。其實地方性理工類院校往往都有優勢學科,會計教育能夠依托優勢學科,進行特色化教育。地方性理工類院校應該抓住此次會計教育變革的機會,緊跟時代步伐,大力發展特色化管理會計教育。本文結合管理會計的要求以及地方性理工類院校的特點,對如何構建地方性理工類院校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二、地方性理工類院校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原則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數據為支撐,運用各種管理的工具,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服務于企業實務的會計。因此其既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掌握與管理會計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基礎理論,也要求會計人員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從企業實際出發,為企業經營提出良好的建議。在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應該理論與實踐并重。
(二)全面性原則
高等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在于本科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高等職業教育更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性的工作,其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會計知識,還要求學生精通數據分析、熟識企業的商業模式等。學校卓越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跳出小會計的圈子,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涵蓋多學科理論知識。因此,課程體系既要體現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又要包含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相關內容。
(三)特色性原則
現行會計的高等教育存在較強的同質性。地方性理工科院校應在突出地方和高校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的前提下,結合資源優勢和高校實際情況,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并具體實施。因此,我們應設計體現自身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在保證專業特色的同時拓寬專業知識,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
三、地方理工類院校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包括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評價體系。培養目標為人才培養指定了方向,培養方案是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具體培養方法和措施,評價體系對人才培養實施的具體結果進行監督和反饋,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后一個環節。人才培養體系環環緊扣,缺一不可。
(一)培養目標
基于理工科院校的優勢以及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應設定以“管理型、應用型、復合型”為核心的培養目標。管理型要求學生具備解讀國家經濟政策,了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認識各類型組織機構運作、組織過程或方式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從財務角度思考和服務各機構的管理和經營。應用型要求學生能緊跟市場發展,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此適應各類工作崗位需要。復合型是指“文理復合、理論與技能復合”。復合型人才要求其具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聯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完成工作職責。
(二)課程體系
1.突出管理會計導向,接軌管理會計人才需求
目前,我國理工科院校的會計專業實質上是以核算型人才的培養功能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設置也主要以財務會計為。而佟成生(2014,會計研究)結合IMA和I-FAC以及我國實際情況,提出管理會計人員勝任能力包括以成本管理技術及其工具的應用、數據分析、科技及相關軟件的應用為主的基礎技能和以把控企業風險、熟悉商業模式、戰略選擇、熟悉宏觀經濟及行業前沿為主的高級技能。基于社會對管理會計人員能力的需求以及學校課程設置的現狀,首先,在加強管理會計基礎知識和方法學習的基礎上,學校應加強對學生數據處理及其分析能力的培養,比如開設專門的統計軟件應用相關課程。數據處理及其分析作為一項基本能力,對于會計工作的開展尤為重要,其是會計人員利用會計核算數據服務企業管理的必備技能。其次,應幫助學生了解企業風險把控、戰略選擇、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商業管理思維。為以后從事更高層次的管理會計工作奠定基礎。借鑒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和中國管理會計師(MAT)考試內容,我們應該在理論課程中加入管理會計概論、管理會計職業道德、預算實務、成本管理四門課程,讓學生更早的接觸管理會計考試內容,有利于在校園內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思維。
2.充分發揮學校優勢資源,進行特色會計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輸出了大量優秀人才,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和經濟文明社會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面加大,尤其是會計學高等教育在數量上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會計學專業。但是會計學教育在數量上取得突破的同時,教育同質化問題也為人才市場所詬病。會計學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有很強的雷同性。會計人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會計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難以發揮獨特的競爭優勢。理工科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大多照搬了財經類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體系。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管理會計滲透到企業經營的每個細節,與企業業務的聯系更加緊密。工科類院校一般都有各自的優勢學科,在這些學科中,學校有著豐厚的教育資源,其在對某些行業的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同時,也充分了解其業務情況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工科院校的自身優勢決定了其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將企業的業務與會計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優勢是綜合類院校和財經類院校無法比擬的。工科院校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在保證完成一般會計專業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專業化教育。比如重慶大學財務管理專業依托建筑學優勢學科,設置在建筑與房地產學院,專業課程設置建筑業會計、房地產業會計、以及工科類的基礎課程等,旨在使學生能夠在建筑、房地產等行業服務經濟發展。
3.關注學科前沿、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管理會計歸根到底是一門管理性質的學科。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員緊跟學科發展、培養開闊的視野,擁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為了促進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利用信息并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時俱進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成為學習型人才。學校應該結合會計學的特點,開設一些專門培養學生能力的素質教育課程和學術講座課程。比如“會計研究方法”“、會計理論專題”等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
考慮到工科院校會計專業發展過程中資源的限制,針對學科前沿發展,學校可以針對高年級學生開設一些自學課程,迎合學習型社會的要求。通過自學,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拓寬知識面,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可以把自學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這些課程涉及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素質教育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學習興趣進行自學,需要通過課程考試后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4.構建多層次的實踐教育,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卓越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強調人才的應用性和實踐能力。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本科院校進行應用型教學。會計應用型教育的重心就是實踐課程,實踐課程的開展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幾種:1建立單項的實踐課程體系——針對重點課程的重點章節。單項的實踐課程以課程的個別章節為中心,實習圍繞老師上課教授的內容與現實案例結合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課堂所學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構建綜合實踐課程體系——針對重點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圍繞多課程的知識運用來開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其內容一般在某個月內向學生提供工業企業一個實際項目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和具體應用。3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相結合。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結合的實踐方式,為了使學生真正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在理論課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應用手段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校內,會計專業應該建立專業實驗室,在校外應該聯合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實踐性教學活動對于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三)卓越管理會計師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1.完善教學管理體系
教學管理體系是實現“卓越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為了保證“卓越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工作穩步開展,應該由專人負責制定和完善會計教學計劃,監督教學環節的開展,評價教學環節的實施效果。使會計專業教育形成以教計劃、教學實施、教學監督、教學評價為一體的教學管理體系。
2.改進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師層面,要嚴格以教學團隊為基礎進行質量控制,將輔助材料教學、項目研究、網上作業和問題反饋納入學校教師的教學內容,并采取適當的權重。對企業導師的評價要以學生完成的實習崗位、實習任務和研究報告的數量的為依據。在學生層面,應從學生會計知識技能專業判斷的角度改進課程考核方法,改變現行以記憶為中心的考核結果評價體系,倡導批判性思維,擴大項目研究性學習、案例報告、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崗位實踐和外部咨詢在考核中的權重,形成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于云超.培養管理會計人才對策研究[J].財稅研究,2015.
[2]唐欣.試論理工科院校會計學“卓越人才”的培養[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
[3]涂冰艷,廖康禮,蔡報純“.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財會月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