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婷婷


摘要:近些年,我國環境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此類事件涉及的利益相關方較多,如何預防及妥善處置環境群體性事件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本文擬對近些年發生的典型性環境群體性事件進行梳理,剖析其成因及演化機制之共性,以此為突破點,探索環境群體性事件的預警和治理機制。
關鍵詞:環境群體性事件;成因;演化機制;治理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工業化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一方面環境問題多發,另一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愈加提高,對于自身生活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鑒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引致公眾去抵制會對其生活環境產生污染或是威脅的項目,若不能正確引導及處置易導致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近幾年,爆發了一些典型性的環境群體性事件,如廈門PX項目事件、四川什邡鉬銅項目事件、云南安寧石化項目事件、浙江余杭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及湖北仙桃垃圾焚燒廠事件,這些事件在國內引起了各個階層的關注。
二、文獻綜述
環境群體性事件事關社會穩定、民眾身體健康,社會各階層均對其較為關注,其中不乏學者對其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環境群體性事件”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946篇,其中碩博士學位論文1066篇,報紙等相關報道41篇,期刊類文獻839篇。經文獻梳理發現上述文獻的研究側重點可以分為如下五類:一是研究綜述類文獻,此類文獻主要側重于分析國內外學者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研究成果,以期為分析和處置環境群體性事件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側重于剖析環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動因并據此提出處置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建議;三是側重于分析環境群體性事件的階段特征并據此提出建議;四是側重于政府、社會公眾、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角色定位及關系梳理;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從法學、傳播學等視角來分析環境群體性事件。
眾多學者對環境群體性事件從多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環境群體性事件由于其成因復雜,各有特點,且不斷呈現出新特征,故籠統的提出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對策往往難以取得預期之效果。因此本文僅探討其共性,以此為基礎來做一些有益思考。
三、典型性環境群體性事件梳理
為探索環境群體性事件成因及演化機制之共性,本部分擬對近些年發生的5起典型性環境群體性事件進行簡要梳理。見下表。
四、環境群體性事件演化機制及成因分析
通過對上述5起典型性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梳理及分析,從隱患發展致群體性事件會經歷較為復雜的動態演化過程,且在演化過程中存在較為復雜的誘因。
(一)環境群體性事件演化機制分析
環境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所遵循的原理和內在規律即其演化機理,它不僅包含了事件發生、發展、衍生及其影響擴散的自身規律,還包括救助主體自身的運作規律。從環境風險隱患到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是一個矛盾累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摻雜著相關利益方的博弈。
環境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可以分為事前醞釀階段、事件觸發階段、事件爆發階段、平息階段。
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過程中會涉及到項目建設方、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等直接利益相關者,環保組織、專家學者等社會組織,此外還會涉及地方政府、媒體等主體。正是由于上述相關主體之間的博弈導致矛盾的累積,而這些博弈將伴隨環境群體性事件演化的整個過程。
項目建設方、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之間一般最初是對立的矛盾雙方,而其后的博弈過程則決定了二者最終是共贏、雙輸亦或是一方贏一方輸。假設項目建設方的策略包括:合作(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之間充分溝通并采取相應措施防范環境問題)與不合作(拒絕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溝通且不采取相應措施防范環境問題),在兩種策略下,其利得分別為a和b,因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之間充分溝通并采取相應措施防范環境問題會增加項目建設方的成本,因此a
在項目建設方采取合作策略時,因項目建設方會采取措施妥善處置環境問題,且可能會促進就業并帶動當地經濟,此時c>d。在此種情況下,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的最優選擇是合作。
在項目建設方采取不合作策略時,因拒絕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溝通且不采取相應措施防范環境問題,此時c 環保組織、專家學者等社會組織及地方政府、媒體等主體的作為方式會對上述博弈的結果走向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政府的作為方式有時甚至會成為影響上述博弈結果走向的關鍵因素。 在上述博弈過程中,環保組織、專家學者等社會組織和媒體既可能是矛盾的催化劑也可能是舒緩劑,若社會組織和媒體以其相對中立的性質作為雙方溝通的渠道并為解決上述矛盾提供科學的建議,則能舒緩甚至化解雙方的矛盾;反之則會激化雙方之矛盾,推動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 地方政府在上述博弈過程中同樣既可能是矛盾的催化劑也可能是舒緩劑。若政府積極促進雙方溝通,并及時回應雙方訴求,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則能化解上述矛盾;反之,若政府以其強制力量壓制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的訴求,則會導致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并降低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若政府在項目建設方按照要求履行了相應審批流程并切實執行的情況下,強制壓制項目建設方的訴求,則會導致地方投資環境惡化,企業等主體降低對政府的信任度。 (二)環境群體性事件成因分析 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成因較為復雜,基本可以概括為溝通渠道不暢通、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公眾參與不足“、鄰避心理”,公眾缺乏理性、公眾法制意識淡薄、社會組織行為失當等。 1.溝通渠道不暢通。通過梳理環境群體性事件,發現均存在溝通渠道不暢通之弊病。一方面,項目建設方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之間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這是該類事件的重要誘因之一,正是由于雙方難以進行恰當的溝通,由于信息不對稱,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往往會采取更為保守和對立的態度,也導致其訴求難以準確的傳達至項目建設方的責任人。另一方面,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與地方政府間亦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特別是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缺乏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在其提出訴求后,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不理會等回避性的處理方式,這將加劇環境問題(隱患)的影響者的不安,成為推動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公眾參與不足。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公眾參與不足,公眾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是在一些會產生環境問題或是環境風險隱患的項目審批及規劃中,受影響的公眾往往被忽視,甚至很多項目不經過必要的事前聽證和征詢環節就匆忙決策,此類缺乏科學論證的方案和規劃必然與公眾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引起沖突和矛盾。 3“.鄰避心理”,公眾缺乏理性。幾乎所有的環境群體性事件都屬于鄰避沖突,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當事人幾乎都是項目所在地周邊的居民或是相關利益方。由于趨利避害的心理,得知自己周邊的環境可能會受到污染,對項目缺乏了解,對環境問題缺乏科學的認知,項目所在地周邊的居民或是相關利益方往往趨向于采取抵制行為,因缺乏理性,甚至往往導致激進行為。 4.公眾法制意識淡薄。一方面,公眾法制意識淡薄,在利益受到侵害時,往往不知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其權益,傾向于采取簡單粗暴的利益表達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公眾法制意識淡薄,很多人抱著“法不責眾”之心理,在環境群體性事件中采取打砸等暴力方式。 5.社會組織行為失當。專家學者、環保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及媒體在環境沖突中行為方式會對環境沖突問題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廣義的社會組織行為失當包含社會組織參與不足和狹義的社會組織行為失當。由于社會組織在某些專業領域的優勢,若能在政府政策制定或聽證會中提出其專業建議,將有利于所制定政策的科學性,有利于提高公眾對于所制定政策的接受度。此外,如前文所述,社會組織在環境沖突中既可能是矛盾的催化劑也可能是舒緩劑,若社會組織和媒體以其相對中立的性質作為雙方溝通的渠道并為解決上述矛盾提供科學的建議,則能舒緩甚至化解雙方的矛盾;反之則會激化雙方之矛盾,推動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 五、環境群體性事件預警及治理機制分析 構建高效的環境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及治理機制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基于典型性環境群體性事件成因及演化機制之共性提出預警及治理建議亦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 (一)構建環境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 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過程中存在著事前醞釀階段和觸發事件階段,政府在這兩個階段能否適當預警并采取相應措施對于制止事件的爆發有關鍵意義。 一是政府要“以史為鏡”,搜集以往環境群體性事件數據,并不斷總結此類事件的特征、類型、矛盾焦點、處置方式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形成數據庫;其次是要提高信號偵查能力,各級政府部門形成分級預警機制,形成暢通的相關方利益訴求及信息傳遞渠道,確保各級政府能及時獲取轄區內環境沖突或潛在沖突的信號;再次是在偵查到環境沖突或潛在沖突的信號后政府要高度重視,及時疏導,以中立的態度引導雙方進行充分溝通并發揮其釋疑及宣傳的功能,發揮其舒緩作用。 此外,為了防范此類事件爆發,政府還需加強對媒體、環保組織等社會組織的引導與監督,促使其以公正公平的態度來對待環境沖突或潛在沖突,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建立高效的環境群體性事件治理機制 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后,政府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防范事件的擴大化及平息上,這也是此類事件爆發后,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是建立矛盾雙方高效的溝通渠道。環境群體性事件爆發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雙方間缺乏溝通渠道或溝通渠道不暢,特別是公眾缺乏對所涉及事件的科學知識及利益訴求難以傳遞。政府基于其中立地位及雙方對政府的信任度來引導雙方進行高效的溝通是平息此類事件的關鍵。 二是加強對媒體、環保組織等社會組織的引導與監督,引導社會組織積極正確的參與其中。在此類事件爆發后,輿論引導尤為關鍵,因此時缺乏權威的官方信息或公眾不信任官方信息,公眾在擔憂和焦慮中往往會陷入無序的非理性狀態,此時媒體、環保組織等社會組織的聲音會被放大。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堅持公正公平的態度,基于正確的事實和科學的論證去報道或闡述,則能發揮其舒緩劑作用,反之,則會使得公眾情緒失控,導致事件擴大化、嚴重化。 三是宣傳法制,堅持依法行政。在此類事件中,部分公眾抱著“法不責眾”的思想,不采取正確合法的途徑去表達其訴求,甚至采取違法的暴力手段。政府一方面要宣傳法制理念,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依法行政,對于違法行為,堅決查處。 四是在平息事件時,不僅要協調好雙方現實的利益沖突,也要注重對公眾精神層面的撫慰,要跟蹤事件平息后后續的安排是否得到貫徹落實,了解善后工作的進展狀況,關注相關方遇到的現實困難并盡可能解決其困難,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此外,為了預防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在相關項目開展前一定要進行科學論證和履行嚴謹的環評手續,在此過程中即要主動及時的與相關利益方進行溝通,及時且以公眾便于獲取的形式進行信息披露。 參考文獻: [1]阮友群.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國內外研究綜述[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3). [2]張金俊.國外環境抗爭研究評述[J].學術界,2011(9). [3]劉細良,劉秀秀.基于政府公信力的環境群體性事件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