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利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在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尋找。筆者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在數學課堂上進行生活化的教學:一、素材生活化,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二、教學情境生活化,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三、教學例題生活化,發現數學魅力;四、練習生活化,創造課外的精彩;五、數學生活化,學以致用。以此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真正意義上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那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呢?本文結合數學核心素養,就小學數學教學作一個粗淺的探究。
1 素材生活化,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教師需要具有發現的眼光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將這些素材和數學知識相聯系,然后將其總結并加以利用。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校園生活,把校園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 到真實有趣,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素材生活化,讓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性質”時,老師創設了一個超市購物的場景,買鉛筆和橡皮,從讓學生走進社會, 變 “ 小課堂 ” 為 “ 大課 堂 ”,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 再變 “ 大課堂 ” 為 “ 小課 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從而引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分析思考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
2 教學情境生活化,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問題的情境,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 同樣以“小數的性質”為例,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小紅購買了一支鉛筆單價是0.3元,又購買了一塊橡皮單價是0.30元,讓學生思考鉛筆和橡皮的單價怎么樣?為什么?學生自然而然想到0.3元就是3角,而0.30元是30分也就是3角,都等于3角,所以0.3元=0.30元。教師在引導還有其他的比較方法,學生馬上會利用小數的意義來解釋。如此就創設了一個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充分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讓教學情境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可以將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轉化為生動而有趣的生活實例,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例題生活化,發現數學魅力
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所蘊含的數 學思想和知識,讓學生體驗生活獲得數學知識。 特別是在編寫數學教學例題時,要將其與學生感興趣的、與生活相關的題材結合起來,注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思想,數學的眼光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自行車中間車間是一個三角形形狀的?為什么我們房子的屋脊要建造成三角形的?照相機的三腳架為什么也是三角形的?老木匠在修理松動的桌子時,為什么只要在兩根松動的桌腿上釘一根木棒?消防官兵滅火用到的升降架為什么是像平行四邊形那樣的網格狀而不是做成三角形的?這些來自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又拉近了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學生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等思維能力,更能充分地激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4 練習生活化,創造課外的精彩
在教學之中讓孩子經歷 “做數學 ”的過程,“做中學 ”就是教育中的一種特殊的生活體驗,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尋找、探索,把實際的生活問題轉化建成數學模型,并進行歸納、整理和應用。 課本上的練習大多來源于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顯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日常生活中,就能夠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
5 數學生活化,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也是數學的價值所在。 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可以將生活經驗轉化成數學知識,也可以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使數學變得更加親切,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我們教師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去教學,要有為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而教的教育情懷和視界。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加貼近生活,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真正意義上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東渚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