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慧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關系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各項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問題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事項是值得歷史教師思考研究的課題。
“問題引導教學法”一直是初中歷史教師在探索實踐的一個課題。它主要是指歷史教師依據一堂課的學習目標,將課堂學習內容設計成生動有趣、靈活巧妙的問題,以題導讀,以問導思,讓學生在問題的導引下,積極學習、探討,力爭自己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其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我發現問題設計的好,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有利于學生養成自學、思考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分析、歸納、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適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鉆研總結的關于歷史課中問題的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事項,想與大家共同探討。
1 問題的設計應顯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歷史知識頭緒多,紛繁復雜,學生如果理不清線索,單純地記憶一些瑣碎的知識點,沒有一條主線串連,勢必感到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注重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因為歷史教材是按照歷史發展,以時間為序、以事實為綱、以課為單位,形成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的編排體系。設計問題可以針對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可以放在講完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之后來進行。例如講完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可設計問題:
1)列舉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其帶來的影響。
2)列舉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中國人民英勇抵御外侮,抗擊侵略的歷史事實。
3)列舉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改革現狀而進行的三次革命運動的名稱,發生的年代與性質。
以上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中國近代史的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中國近代史是外國資本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逐步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另一條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同西方列強及其走狗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過程。
2 問題的設計要強調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歷史知識之間存在著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系。聯系可分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因果關系、中外聯系,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等。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啟發引導學生把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總結出來,這樣可起到溫故而知新,開拓學生視野,更好地認識歷史的作用。例如:講齊國管仲改革,齊桓公成就霸主地位,證明改革是使齊桓公強大的根本原因,改革是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就可設計問題,讓學生聯系管仲改革來談談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講西晉統一的短暫,其中統治階級的貪婪腐敗是導致當時政治黑暗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可讓學生思考:聯系實際,從中我們應該得到什么教訓?
3 問題的設計應結合反映歷史題材的各種媒體形式來進行
有些歷史題材的宣傳媒體聲情并茂、節奏明快、人物鮮明、畫面感人,有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有的報道專題、詳細精辟,有的評論時政、談古論今。根據這些特點來設計有關問題,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例如:講康熙帝,讓學生聯系電視劇《康照王朝》來列舉康熙的偉大歷史功績。
4 問題的設計要注重挖掘隱性問題
分析近幾年中考歷史大題,并非是書上原有題目及答案,而是要求學生作更深層的理解與分析、總結與歸納,這種能力必須在平時授課時加強培養,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作全面的思考。例如: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法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分析太平天國運動、戊成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這些問題一般教材上不顯現或不全面,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思考,目的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古鑒今。
5 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
一般說來,課上差生反映比較冷淡,如果不改變,很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嚴重,不利于整體提高。怎么辦?就是設計問題要兼顧全體。比如:講北伐戰爭,北伐戰爭的目的、對象、主要戰場、主要戰役等較容易的問題,課本上一看就知道答案的,可以讓差生答;而分析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原因,這個需要綜合分析概括能力的可讓優生答。這樣一來,全體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腦,密切配合教師,都各有所知。
6 問題的設計應結合隨堂檢測和材料分析
設計隨堂檢測題目的是檢查學生記憶、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檢測的內容是這一節課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應達到的能力要求及思想教育水平。檢測的形式除傳統的單選、多選、填空、列舉、簡答等題型之外,要注重材料分析題的設計。所引材料要以最典型常見的為主,要緊扣本課所講的重點內容。例如:為檢查學生對總理衙門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可引奕訴的奏折,“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須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回答:(1)奕訴上奏折所言為何事?(2)清政府是如何辦理此事的?(3)此事的危害是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來考查總理衙門建立的原因、時間、性質及影響。
以上幾點是從問題設計的內容、設計的形式、設計的原則、設計的注意事項等方面加以總結,目的是通過問題的設計,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會學歷史,達到“教為不教”的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可以放開手腳,積極鼓勵學生設計問題、回答問題,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總之,設計問題形式多樣,方法很多。教師如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就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