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情商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調控的能力。高職高專教育加入情商訓練,對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當今非常“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情商培養,能讓大學生學會緩解和抒發、排解自我心中的壓力;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去梳理人際關系,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思政課作為學生情商培養的重要課堂,應該在課堂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情商訓練模式。下面本文分析當前高職高專學生情商培養現狀,闡述并了解超越情緒和管理情緒方面的內容,針對思政課上學生情商培養有效教學模式,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個人的情商被分為自知能力、自控能力、知人能力、自勵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高職高專學生的高情商素質的培養,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泛珠三角”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我國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升高。而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不僅是需要具備技能,還需要具有高情商。而很多高職高專并沒有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還沒有認識到高情商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和目標。下面本文針對高職高專思政課上學生情商培養現狀展開分析。
1 高職高專學生情商培養現狀
1.1 學生情商水平偏低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當前高職高專學生的情商水平偏低。根據測試的評分標準,>120分表示高情商,80-120分表示中等情商,<80分表示低情商,從數據顯示,高職學生的情商評分均數為98.38分,大部分都處于中等情商水平。整體調查數據來看,高、低情商的學生占比比較少,學生的情商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1.2 情商教育明顯缺失
情商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下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高情商人才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從當前情況看,高職學生情商教學在高等院校還處于非常薄弱的環節,高等院校素質教育改革大多沿用傳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念,并沒有將情商教育納入重點范圍。且高職學校很少對情商教育開展相關的科研活動。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沒有關于情商培養和情商教育的相關知識,教育教學并不夠明確,與情商教育并沒有直接關聯。
2 思政課上學生情商培養有效教學模式
針對上述高職學生情商教育存在的問題,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認識到自身在情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對自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重新進行劃分,不斷探索情商培養的有效教學模式,下面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2.1 樹立高情商水平教學的培養目標
當前思政課中,課本內容與高情商的相關性并不大,關于高情商學生的培養,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思政教師應該響應素質教育需求,樹立高情商培養的意識,重視學生的情商培養,教學相長。首先,在課程培養目標制定方面,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高情商、辯證意識及理性判斷等能力。在教學中,引入情商訓練,了解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行梳理。思政課上,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情緒管理的能力,這是教學的最主要內容。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認真、正確的看清自己,學習他人的優點,反省自己,明白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然后應該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提升學生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對于學生的自大、自負心理,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律意識,能辯證看待,維護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2 制定關于“高情商”培養的教學計劃
對學生的情商教育,首先需要有計劃、有條理的進行,大學生中的許多思想問題,都是學生情緒變化而引起的,這主要是學生的思想情感調控能力,還存在明顯不足。所以,對于學生的情緒問題,成為大學思政課教育的重難點問題。教師應該對大學生情緒進行管理,建立預警機制和措施,及時發現學生的情緒變化,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將不良思想和情緒,直接扼殺在搖籃中、教師可以開展心理溝通、談心活動,與大學生談心,進行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和情緒現狀,對于比較敏感的問題,針對性的進行思政教育,及早引起重視,將問題化解在萌芽階段。談話活動對學生心理情緒產生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情緒變化大,談話活動能將學生內心隱藏的情緒都顯露出來,便于教師分析學生的心理障礙情況,然后引起重視,進行有計劃的教學,對心理問題跟蹤式的教學,有效的防范和教育。此外,教師還應該在思政教育中,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積極改善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促進學生與學生的和諧相處,讓學生實現全面、協調的自我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高職高專思政課關于學生情商培養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失,課程內容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方法這些都需要不斷進行創新。要求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認清學生思政教育和情商培養之間的重要關聯,明白思政課上對學生積極進行情商教育,是素質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課程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將思政課教學上升到另一個高度。所以,教師務必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科學、有序的對學生進行情商培養教學,全面培養高情商型、實用型的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