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泳詩 宋丹丹
隨著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建設的重視。各大院校也逐步開展與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學院與眾創空間的建設也逐步完善中。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創業學院也必須思考,這一組織如何才能在網絡時代下壯大創業隊伍,如何形成一個資源豐富、知識共享的平臺為廣大創業團隊指導與服務?因此,本文從組織管理的角度思考創業學院的知識共享平臺的建設,整合零散的分享資源,拓寬創業團隊的知識面與人脈網,為創業教育服務。
知識共享具有共享對象的復雜性、共享主體的多樣性以及共享途徑的不明確性三大特點。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著知識共享和利益分配的博弈?;谥R共享的合作博弈問題,要實現集體理性,首先要解決知識共享后的利益分配問題,因此創業學院有必要為大學生創業團隊建設知識共享平臺,促其發展。
1 大學創業學院知識共享平臺的設計
綜合上述問題初步構思了一個知識共享平臺:
1.1 創業學院構建知識共享平臺
實現知識共享的首要步驟是創業學院加以重視與實操,通過創業學院內部協商與外部情況調查,組建一支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平臺建設隊伍。隊伍中的人員既要包括創業指導教師、技術人員,又要包括學生代表與企業兼職導師,使得團隊人員更全面,迸發的想法更系統科學。
1.2 線上平臺與線下互動相結合
創業學院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開通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開發APP等技術實現線上的知識共享。線上平臺的建設可以包括資料的上傳分享功能、資料整合功能、一對一線上交流與指導等功能,力圖拓寬線上的交流,促使顯性知識的傳播與隱性知識的轉化。線下互動的開展可以包括真人圖書館的開展、團隊牽手合作交流會、招聘專場、點睛沙龍、解疑座談會等等。
1.3 大學生創業團隊消化與創造
在知識共享平臺構建之后,創業學院須鼓勵大學生創業團隊參與知識共享平臺當中,樂于分享與善于獲取與學習。在此過程中,要求大學生創業團隊內部善于消化,首先第一步是獲取知識;第二步是知識的應用;第三步,在應用知識之后,須結合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在實踐應用中總結經驗,最終創造出新的知識,以達到知識共享創造與創新知識的目的。
1.4 輸入反饋鏈條豐富創業教育
知識共享平臺的建設具有豐富創業教育的功能。知識共享平臺需要引導創業團隊再次分享知識,即將所創造的知識輸入知識共享平臺,培養團隊獲得與付出、感恩的良好品德素質,形成知識輸入與輸出的良性循環。知識共享平臺的后臺數據與活動效果還具有反饋的功能,將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現狀與出現的問題實時反饋到創業學院的管理層當中,有利于創業學院第一時間作出應對措施,并能豐富創業學院的課程教育與導師指導工作。
2 大學創業學院知識共享平臺的管理
2.1 平臺管理的規章制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創業學院構建知識共享平臺的過程中,必須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線上平臺信息安全與線下活動順利開展。規章制度內容應該包括:領導團隊與管理成員的崗位說明與職責分配、組織與活動內容、監督與管理方式、獎勵與處罰方式等。明確知識共享平臺的準入條件、評價與反饋途徑,規范管理知識共享平臺的內部運用與外部鏈接。
2.2 平臺發展的激勵措施
知識共享平臺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激勵措施的保障。創業學院應根據這種情況,激勵大學生創業團隊積極在知識共享平臺中分享個人、組織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私心與害怕被取代的心理,所以創業學院的激勵不能要求大學生創業團隊中成員或是團隊全盤拿出自身的知識,而應該適當地做引導與規劃。例如設置知識互換、獎金設置、信任獎章等措施,鼓勵學生大膽貢獻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激勵措施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深入創業成員的心理,構建信任機制,營造相互學習的氛圍。
2.3 平臺運營的氛圍塑造
知識共享本身類似于公益性十分強的事件,因此,如何讓人們愿意共享自己所獲的技能與知識,在共享后自身利益不受損,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3 大學創業學院知識共享平臺的調整
3.1 平臺維護團隊建設
創業學院在進行知識共享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平臺調整的工作不可忽視。平臺的調整由兩大關鍵因素,第一個是人,第二個則是事。知識共享平臺的調整,需要以下幾類人的搭建。首先是網絡技術人員、活動組織人員、數據整理與信息反饋的人。
3.2 因地制宜與因時而變
在知識共享平臺的調整階段,必要做到因地制宜與因時而變。因地制宜是指,在知識共享平臺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當中,因根據本學校的情況進行調整,理工科學院重視實驗與數據,文科學院重視理論與實踐,綜合性大學又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發揮其綜合性的優勢,讓文理互補,相輔相成。因時而變則是指知識共享平臺根據其成熟度,適當的放寬或擴大使用人群,讓平臺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系統全面;也可以根據大學的學期劃分平臺開放的內容,做到因時而變。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