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秒秒 郭曉蓓
青少年處在人生的關鍵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候甚至會在與人交往中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更為嚴重的則表現為生活在自我世界里,只與手機相伴,拒絕與人交往。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調整,勢必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因此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問題理應得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足夠重視。在此,可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和方法為改善青少年人際交往問題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
1 從社會系統理論看青少年人際交往
青少年期處在求學的重要階段,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同學們彼此又構成了同齡群體,在互動中產生著各種雙向影響。按照社會系統理論,人與生活環境可以被看做是功能上相互依存的諸多部分構成的統一整體,應該站在整體的角度去觀察、認識每一個具體的部分;與此同時,又應把一個個具體的部分綜合起來考慮,努力達到部分之間的最優組合,實現整體的協調,進而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優良的班級環境不僅能帶給學生身心上的健康愉悅,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一個良好班級的建立需要集體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老師、駐校社工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共同的奮斗目標以及制定的系統紀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社會工作者角度出發,首先在分析青少年人際交往行為表現時,不能將眼光只停留在青少年自身,更不應該只看到事情的結果就急于下結論,而是要盡可能全面的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努力尋找行為產生的背景原因,重點關注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系統,一般也就指的是青少年所在的班級。社工可以從班級入手,從青少年平時經常交往的對象入手,然后有的放矢的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青少年規避不良的人際交往行為;其次,社工可從多個角度入手,幫助青少年遠離人際交往困惑,如從青少年與其家庭的關系、青少年與其朋友的關系及青少年與社會的關系層面展開調研,真正深入了解青少年,才能幫助其制定適合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方案;最后,社工還要幫助老師和學生共同確立班級的奮斗目標及相應的規則紀律,比如可以設立一個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共同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紀律,如上課不隨意說話、不睡覺、不吃東西、考試不作弊等,此外還應及時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活動,幫助班級增強集體凝聚力,進而影響集體中每個同學的發展。
2 從社會互動理論看青少年人際交往
青少年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同齡群體,同學和朋友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帶給青少年許多東西。而同齡群體中如果出現一些偏差行為,常常會給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帶來困惑。例如班集體中如若盛行以自我為中心的風氣,就會致使同學之間出現自我意識過于強烈乃至不愿合群、不愿參加小組討論、不愿互助學習等情況。時間長了班級的凝聚力就會下降,同學之間也會缺乏共同話題,甚至是相見形同陌路,這樣大家的心情都會變得郁悶,不利于成長。
針對這種情況,社工應當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調節:一是在互相溝通的基礎上與同學們建立關系,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因為如果在接案期間沒有良好的互動,那后續工作就無法開展;二是社工應該注重協助老師和同學在班集體中建立互動體系,運用觀察法考察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表現,與部分存在人際交往困惑的學生及時探討原因和對策,從而根據每個同學各自的實際情況,設計并開展合適的活動,助力青少年積極參加,使其在集體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和溝通;三是社工應該重視該同學們的信息反饋,并且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評估并進一步提出建設性措施。
3 從社會沖突理論看青少年人際交往
社會沖突理論認為社會現實既是和諧、穩定的,也是充滿矛盾的,其堅持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社會的固有特征,還具有社會整合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正視矛盾,并可以通過社會秩序的調整來解決矛盾。另外,社會沖突理論還強調用動態視角來看社會,把矛盾看成是鞭策事物成長力量的源泉。
青少年人格發展尚未健全,容易產生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受到挫折就會沖動易怒;這時家長和老師不應一味指責,而是可以在專業社工的引導下,基于社會沖突理論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青少年期本就是人生的過渡階段,出現矛盾沖突十分正常,參考社會沖突理論,可以幫助教育者從心底減輕對青少年的不良印象亦或是偏見,從而站在一個比較中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青少年,反而更有助于解決沖突。
4 小結
青少年在人際交往層面時常遇到各種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加以解決,可能就會隨之產生各種不良后果。因此,全社會都應對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協力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改進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狀況。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