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琳 馬興 王輝娣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環境建立為研究對象,從“微媒體”視角下對這一內容展開分析。通過在思想、語言、環境、激勵、平臺這五方面的分析,說明“微媒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助作用。在優化教育質量的同時,為相關教務研究提供參考條件。
新時代環境下,科技條件的發展,影響了社會的資訊條件。作為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快速的學習并接受了新型的資訊模式。對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提高對于時代資訊條件的適應性,以此達到對于自身教學效果的優化升級。對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須重點認識到“微媒體”的各種應用優勢,保證教學工作的執行效果。
1 以“微媒體”為基礎,豐富思想政治理念
微媒體時代環境中,社會的資訊條件極為復雜,大量冗余社會信息都會出現在學生面前。這一條件,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較高的教學難度。在優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應用“微媒體”的操作思路,對課程教育內容進行武裝,在保證核心思想指導地位的同時,使課程教育的形式,能夠適應學生吸收信息的習慣。同時這種帶有時代思想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導并獲得學生的支持,真正從換位思考的角度,實現人性化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化的資源,在轉載共青團公眾號信息的同時,滲透課程學習的內容,并利用碎片化的信息內容,補充課程教育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以“微媒體”為條件,創建新型語言空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在長期的實踐積累中,形成了相對較為完善內的理論系統。但在其語言內容上,帶有極為明顯的宏觀性,無法與學生的知識體系、生活經驗形成系統的聯系,對此勢必會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度,并降低學習興趣,影響教學的質量。在對這一問題進行優化調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微媒體”信息中的語言形式,對教學過程中的語言形式進行調整,保證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并在課程教學活動中,通過靈活生動的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保證教學內容豐富的基礎上,提高課程傳播效果。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靈活的應用網絡語言,通過時事新聞內容評價,逐漸靈活的掌握網絡用語,滲透到整體課程教學中。而在教學階段的推進中,還要實時的吸收網絡知識,先將自己置于“微媒體”環境,然后,嘗試應用“微媒體”語言內容,創建有利于教學的語言空間,提高教育效率。
3 以“微媒體”為動力,優化高校教育環境
網絡環境中的言論自由度極高,在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夾雜著利益條件的價值觀念,都會充斥在網絡環境中,也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的宣泄。在應用“微媒體”補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對于校園“微媒體”環境的控制,為學生創建良好輿論空間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甄別有價值信息的能力。由此,不僅可以使學生高效率的學習課程知識內容,也能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塑造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
例如,在高?!拔⒚襟w”控制管理的過程中,教師可在網絡空間管理中,設置信息管理制度,通過實名制的注冊條件,確定每名同學的網絡身份,使其在網絡中發表言論的過程中,能夠保持負責任的態度。同時,在凈化環境時,可以設置關鍵詞屏蔽功能,保證對信息內容的凈化管理。另外,還可以設計文明網絡征文活動,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微媒體”網絡互動中,保證學習效果的基礎上,共建健康的網絡環境。
4 以“微媒體”為窗口,形成創新激勵模式
思想品質的素養化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不斷引導與教育的過程中,進行鞏固與塑造。而這一形成過程,無法僅憑學生的自律與教師的督促實現。因此,教師必須靈活的應用“微媒體”窗口,在課程教學的引導工作中,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名譽與物質等激勵條件,調動其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以此為契機,實現對于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
例如,在校園公眾號的活動組織中,可以開放性的接收學生投稿,并以轉發量與點贊數作為評價標準之一,使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鍛煉。而在征文內容上,可以與思想政治課程形成聯動,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的統一。
5 以“微媒體”為平臺,搭建多元通信渠道
“微媒體”平臺具有典型的開放性特性,可以在網絡空間中進行放大化的傳播,其影響條件也不僅僅局限在校園環境中。在思想政治課程的管理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的影響力優勢,在校外環境中,通過“微媒體”平臺的搭建,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系統性的聯動。保證對于學生思想指導教育的同時,擴大思想內容的影響力,也使學生課程學習成果,在社會環境中取得相應的影響力,激勵學習熱情。
總結:綜上,“微媒體”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可以更好的發揮應用優勢,并在適應新型社會資訊條件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素質能力進行塑造,以此保證自身的發展。而實現這一建設目標的過程,需將“微媒體”作為各項執行工作的引導,在全面學習的條件下,完成教育微環境的升級改造。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