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
大學語文是一門傳授傳統語文知識的課程,還肩負著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人文精神的重任。而大學語文在當代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已然出現了逐步邊緣化的境況,大學語文課程應當作為一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程受到更多的重視。但是同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為適應越來越高漲的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傳播的需求,應當在課程上思考如何進一步開展創新,打造“文化金課”,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
1 大學語文課程面臨的邊緣化境地
2018年7月,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在2個高中畢業生就能上大學的情況下,高校的精英教育已經轉向大眾教育模式,而大學語文在高校課程中的開課比例遠遠跟不上高校入學率的發展速度。大學語文本應是高校中必須開設的一門人文類公共必修課,在傳授傳統的語文知識之外,還肩負著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弘揚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的大浪潮之中,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并沒有隨著水漲船高,反而出現了“退潮”的趨勢。出現了被邊緣化的現象。主要體現在:
1.1 “課程”的邊緣化
在我國改革開放走過30周年大關的當下,我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逐漸將英語教學擺到了重要位置。顯而易見的是大學英語被作為高校全專業的必修課,而大學語文則被許多高校選擇性遺忘。以柳州地區的高校為例,該地2所本科院校(含1所獨立學院)共有119個本科專業(方向),其中僅有4個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計劃中明確要求開設大學語文課作為專業必修課,僅僅占所有專業比例中的3%,學分也僅僅為2。更有為數不少的高校僅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甚至直接忽略。相比較大學英語的受重視程度而言,大學語文并不被本科以上的高校所重視。語文學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教化子民的重要功能,而大學階段是在塑造學生三觀、塑造人格的重要時間段,剛從初高中教育提升上來的大學生并沒有形成成熟的獨立思考能力,極易受西方外來文化的侵蝕和影響。由此看來,重塑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重要地位,強化大學語文的教化作用是目前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1.2 “內容”的邊緣化
縱觀市面上的大學語文教材,不一而足、水平層次不齊:有的是按照文學史的發展順序排列課文,有的按照人文精神的塑造來排列課文,沒有統一的規劃;而課文的品鑒遴選也受到作者和編者教學經驗和水平的限制和影響,導致部分教材中出現與傳統文化相關不大的課文濫竽充數的情況。為此,在各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選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較大的分歧,將會影響到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整體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大學語文為數不多的課程中還包含了數量不少的各類應用型文體的寫作教學內容。本身在大學中引入申論、新聞、論文等應用類公文寫作的課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大學語文授課過程中引入公文寫作的內容,勢必會壓縮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篇目解讀課程比重,減少研讀經典的課時。因此某些高校將大學語文和應用文寫作兩門課進行雜糅,沒有將兩者很好的區分開,導致語文的功能性和人文性沒有得到區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語文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
1.3 “教師”的邊緣化
學生在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以及高中階段教育,語文一直作為一個核心科目貫穿于12年的學習始終,可以說絕大部分學生已經對傳統的語文教學套路非常適應,甚至產生了厭煩情緒。由于在義務教育過程中的語文學習是應試的,是為升學服務的,頻繁的刷題、沒完沒了的背誦篇目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于語文美感的體悟和挖掘。因此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學生必然不愿意按照傳統模式學習,他們會期望一種與初高中階段截然不同的語文教學模式,以此體會語文這門科目的文化之美。為此這也向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高要求:必須摒棄傳統“滿堂灌”、強制背誦、精讀課文的教學方式方法,研究思考符合大學生群體需要的新教學模式。而由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大部分高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大學語文教研單位,沒有專門的大學語文課程研究小組。大學語文教師很多都是其他人文學科的兼職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得到提升、在教學質量上缺少必要的專業監督,導致許多大學語文教師只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并沒有自覺提升課程授課質量的主觀能動性,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了。
2 思考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文化創新,打造“文化金課”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指明了新方向——要著重“創新”二字,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思想內核的基礎上,將之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表現形式充分結合起來,在新文化的語境下充分展示傳統文化的優秀魅力,使傳統文化常用常新,永葆傳統文化的青春活力。在此種對傳統文化發展提出創新方式方法的大背景下,所有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也面臨著亟待對大學語文授課模式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新挑戰,要從大學語文課程本身開展文化創新的變革,打造大學語文的“金課”。
2.1 教學內容之變
首先應該從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上求新求變。大學語文選取的課文篇目大體遵循中小學延伸而來的古今名家文本,在課文內容上缺少創新意識,而在課文前的導讀,課文后的延伸閱讀章節中也沒有對經典篇目做出創新解讀,無法啟發學生將人文經典篇目與當代的閱讀視角和解讀語境結合。這導致大學語文教師多半遵循傳統習慣開展內容教學,大學生在課程中接受與初中高中同類模式的篇目洗禮,讓學生對大學語文產生了“高四語文”的錯位視覺,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提升綜合人文素質的目標和初心。因此,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做到以經典文本為基準,大力拓展課程的文化外延,將流傳至今的經典文本在現代的語境下做出一定的創造性解讀。如大火的人文綜藝《經典詠流傳》《朗讀者》,正是將古典詩詞歌賦用現代的歌曲類型進行創造性的包裝,把人文經典以詠唱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抑或是將古今大家的經典篇目與朗讀者個人的生活和閱歷充分結合,在朗誦的過程中達到與先賢的對話,正是文化經典創造性解讀和傳承的優秀模板。所以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應該充分挖掘經典文本后面的文化故事,尋找先哲文人與現代語境的交匯點和共同點,才能把大學語文課提升到人文素質提升課程的高度。具體來說,應該做到2點:第一,緊抓時代特征,關注現實語境。在課文的選擇或延伸閱讀篇目中可適當增加當下的優秀文化內容和名家名篇,使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更貼近當今社會發展,符合學生的閱讀習慣,還可增加反映校園文化生活、網絡互連內容以及時尚影視劇本的文本,全方位提升學生對于流行文化脈搏的了解和掌握,進一步提升學生多方位的知識面,提升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第二,堅持人本思想,傳遞人文精神。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大多是聚焦課文,注重對文本本身的研讀,而忽視了文本后的人。高爾基說,文學應該是人學,人是文學注意的中心。解讀課文必定要回到文本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本身,追根溯源挖掘文學背后體現的人性,向學生展示課文內容背后體現出的名家自身的修養品格和經歷成就,達到以文化人、以人化人兩手抓的高度,讓學生接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熏陶,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力。
2.2 授課方法之變
其次應該在大學語文授課方法上開展創新。第一,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下功夫。大學應著重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不應用簡單的善惡二元論進行提問,應適當以文化文本為媒介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最后教師再進行正確引導。如講授老莊道家思想和韓非子法家思想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兩種思想爭鳴的思辨,通過設計“大學生軍訓有用或沒用”“大學生班組分級制度可行與否”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充分感悟“無為而治”“以法治國”兩種治理模式孰優孰劣,將經典論理融入現代語境進行解讀,讓學生更好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核。第二,在教學輔助內容上下功夫。在文化充分發展的當代,許多經典文本已經有了戲劇影視化的改編,有大量可供教學使用的音頻、視頻。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入多媒體內容為教學輔助,并在課堂上適時做好內容的解讀,不斷引導學生在了解經典作品和作家的基礎上拓展新思路,不斷思考經典作品如何在當代做好創新解讀。如解讀《木蘭辭》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木蘭》動畫電影、電視劇以及歌曲,體會不同國家、朝代對于木蘭人物的塑造和女權精神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借以提升學生對古今文化的理解和思辨能力,真正讓大學語文課程的傳遞的文化常用常新。第三,在教學輔助工具上下功夫。當下的大學生或許已經對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和講授模式產生了厭煩。此時可以創新思維,借用時下常用的通訊軟件開展交流互動問答,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以使用微信、釘釘等app中的群組問答交互功能,在某些課時中可以適當引入搶答、辯論的環節,在問題解答后還能進一步開展交流或者獲取積分。適當的在課堂上創新性的使用輔助工具,可以提升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注意力,也可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魅力。第四,在教學評價體系上下功夫。若要進一步完善大學語文對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水平的功能,必須在評價體系上做出改革,如在平時課堂中增加對傳統文化創新解讀的學與練考核分數,與平時成績和最終成績掛鉤。通過引入文化創新解讀訓練和考核,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的過程中注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3 教師能力之變
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創新也離不開教師本身的能力提升。部分語文教師長期鉆研課程內容,過于追求文本解讀的“深度”,而忽視了流行文化對經典文化的重要影響,忽視了文化外延的“廣度”。而大學生群體對于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觸感不可與初高中學生同日而語。為此大學語文教師較之初高中語文教師更應把握文化的時尚脈搏,在流行文化的視角中對經典作品進行創造性的解讀,提升業務修養的“廣度”,在教學的方方面面發揮好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課程教學進行大膽探索,實現大學語文教師的“供給側改革”,才能滿足大學生群體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的課程改革需要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理念,以文化創新為主軸不斷求新求變,將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真正的打造為文化“金課”。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