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楚
人生觀需建立在對生命現象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當面臨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滑坡明顯的現象,近年來,國內學者致力于為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探究熔鑄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蘊涵著豐富的有關生命教育的思想,其中包含自然生命理念和道德生命理念,本文從“未知生,焉知死”以及“仁”這兩個維度挖掘孔子為代表的生命教育思想的深層意蘊,這兩個方面的生命價值觀對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內核從而對傳統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缺失現象的改善有一定的意義,從內容和方法上為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論啟示,對于今天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有正確的引導價值。
周初,“生”與“命”是兩個獨立使用的漢字。“命”,初指命令,甲骨文中,命、令二字同形。金文中,“命”的下部多了“口”字,顯然意指“命”用以傳達和發布。至春秋,人們開始將“命”與“生”“死”聯系在一起,“命”遂有了“生命”、“性命”之義。根據對《論語》一書的統計,孔子先后十余次直接談到了死亡問題。而“命”字以單音節或復音節的形式,在整部《論語》中總計出現了 24 次,其意義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命”即生命、壽命。
其二,“命”即君王發布之命令或派遣之使命。
其三,“命”即使命、天命、命運等。這是最主要、也是內涵最豐富、最深刻的一種。
死亡是每個人所無法回避的自然終結方式,對待死亡,孔子認為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其建立在必死之生命當如何走向死亡的這個過程之上。從而使“聞道”之生命最終實現了對必然性死亡的精神超越。孔子對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的理念,不僅是先秦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更作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 重生——孔子的自然生命理念
先秦儒道對生命根源問題的思考,關于生命本原的理論,伴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產生之時的最初認知。
孔子雖然對生命本原沒有明確的論證,但《論語》中,有很多關于“氣”的論述,如“屏氣”“辭氣”“食氣”等。此處所指的“氣”,主要都是將其作為人體血氣精力的物質基礎來對待,“氣”是構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質,無氣則無生。孔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認為人應該根據自己實際的年齡而進行相應的修己養生,做到“三戒”。
季路問事鬼神體現出孔子對生命的思考。《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里有關“人”“鬼”“死”的經典論述,至少包含以下三個含義:首先,“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事人”“知生”才是人生首要任務,而不是過分關注鬼神和死亡。孔子的鬼神觀是“敬鬼神而遠之”,且“不語怪、力、亂、神”。
其次,在“事人”與“事鬼”、“知生”與“知死”當中,“事人”與“知生”排在前。若不經歷“事人”“知生”,怎能去追問鬼神和死亡之事。
面對子路的追問,孔子不是全盤否定的。知鬼神,先知人;知死亡,先知命。強調追問死亡與鬼神的前提是加深對人類生命本身的思考與探究。人才是根本,生之意義決定死之意義。
其三,強調“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強調死亡本身的不可知。“命”的強力和不可預測。死亡對于人類而言,是需要選擇順其自然的。
同時,儒家孟子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氣”的思想,孟子從人的道德屬性意義上講氣,“氣”充滿宇宙和生命體,而人培養充滿生命體中的“氣”是完善生命的價值、實現天地融為一體的最高生命境界的途徑,由此,他提出“養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的理論,把養氣與養生、持志聯系起來。
2 仁與禮——孔子的道德生命理念
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生命觀。仁”是先秦儒家道德生命觀的核心,《論語》中記載的孔子的道德生命理念主要從“仁”、“義”、‘‘禮”三個方面。
“仁者,人也”,在先秦儒家看來,“仁”首先是成己的價值標準,是人的本質,是人之為人的道德依據。在孔子看來,完善的人必定是具備仁德的道德品質的人,“仁”具有比生命更崇高的地位“有殺生以成仁”。
先秦儒家還主張“居仁由義”,強調因仁而成的行為自覺意識,在“仁”的核心原則下,以“禮”為指引來實現道德踐履。在《論語》中高度贊揚了“義”的作用,故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論斷,但并未將其與“仁”相結合。
除卻“義”外,還強調“禮”的道德重要性:“即禮求仁”。在孔子,主要是將周禮更新創造,并將其與“仁”相結合,以“仁”來規定“禮”,使之成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
道德生命理念中以“仁”“義”“禮”為核心,體現出孔子對生命修養的深度思考,體現了道德生命是可塑的。這不僅貫穿并滲透于先秦儒家整個生命教育思想過程中,亦在歷史的熔鑄與淘煉中成為當代生命教育的核心。
3 孔子生命理念的智慧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
當代大學生,作為科技及社會急速發展環境中的成長者,享受到社會發展的物質成果,與此同時,精神困惑和危機、生死迷茫、人生無意義及生命的無價值感所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形成諸多高校學生心中的一堵墻。因此,更需解讀先秦儒家生死理念的現代價值,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找尋蘊含著深邃的生死智慧。
首先,“事人知命”的人生態度有助于更好面對挫折。“未知生,焉知死”,不必過于關注死亡,應該把注意力放到“生”上來,將關注點放在當下的生活中,引導大學生遠離漫無目的的虛空想象,強調生前努力從而弱化死亡威脅。人的生命由自然所賦,最后又歸之于自然,它就像江河之水,從生命之源潺潺流出,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生機。“樂天知命”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生焦慮,調整人的心態,從而積極地面對生活。“儒家學者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死亡是既定的事實,生命轉瞬即逝,因此應該積極有為的實現‘三不朽的人生目標,以完美人生來坦然地面對死亡,這較之莊子神游天地的超越態度,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其次,道德價值追求,幫助大學生明確人生的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應該說,儒家立足于人的道德屬性,強調積極有為的使命人生,儒家的生死智慧,無疑給我們現代人以警示。儒家生死觀是一種倫理生死觀,在生命價值問題上,不僅看中人的生命自然性更注重道德屬性即社會性。道德價值是人之生命的最高價值,儒家將內圣外王作為生命的理想境界,內圣即德性修養,外王即政治實踐,并將先王世界作為這一境界的理想典范。對內“獨善其身”,對外“兼濟天下”,強調人一生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認同有助幫助當代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是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所需要加強的。自身有了目標,有了完善自身的需求,才能有動力不斷去奮斗拼搏,在社會中建立事業。因此能有效地避免社會生活中的不知所措,茫然無望的情緒。雖然,儒家強調人的道德屬性到了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個體的人合理欲求的極端壓抑。但我們可以從中繼承并超越歷史的局限,舍棄其錯誤的不符合現代時代精神的觀點,這也對對待傳統文化所應持的態度。
本文系安徽新華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孔子的生命觀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研究”,項目編號:IFQEZD201807。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