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晶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再受地域環境的限制,愈加豐富的信息、更加便捷的互動方式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從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出發,尋求心理學原理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以新的切入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1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班杜拉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擯棄了傳統行為主義對環境的依賴,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個體的行為、認知、環境因素三者是相互交互起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學習論、交互決定論、自我調節理論、自我效能理論。
1.1 觀察學習論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論認為,人的行為既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又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人的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性學習,這是一種簡單的經驗獲得;另一種是觀察學習,也可以稱為模仿學習,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學習的過程,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獲得。通過觀察示范者并學習,使自己行為發生改變,或者說如何通過模仿他人而展開替代性的學習。
1.2 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主要闡述了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決定人類行為的諸種因素。他認為,決定人的行為的因素并不是單向的環境因素的產物,也不是個體認知決定的產物,而是個體認知、行為和環境這三種因素起作用的結果。這三種因素在某種情況下,有可能其中一個因素起到支配作用,但總的來說,三者之間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他把這種觀點稱為“交互決定論”。
1.3 自我調節理論
班杜拉在強調交互決定論的同時,并沒有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自我調節,也就是個體通過對比和評價行為計劃和行為現實,不斷依據自己的標準加以調節和改善。自我調節主要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先是按照自身標準對行為作出一個評價,然后評定一下行為和標準之間的差距,最后由于評價之后做出或樂觀或悲觀的情感效應。
1.4 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簡言之就是指完成某行為的自信心。也就是說,人們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些任務的信念。
自我效能不是實際行為本身,但對自我行為的實現和發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時的表現、能應付困難的程度。如果在面對某個任務時,人們是自信的有勝任感的,那么人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對行為的實現起積極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不斷發展進步,但由于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2.1 外部環境問題
2.1.1 網絡環境復雜
網絡信息的大爆炸,使人們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但這些信息紛繁復雜,如果不能有效的辨別和鑒定,就會對人們產生不良影響。比如,經常有人散發恐怖言論、不良言論,甚至是侮辱革命烈士言論。而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建構期,容易受影響,誤入歧途。這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
2.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缺乏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自身魅力對也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到教育結果。大學生處在新時代環境下,更容易對創新、新穎、活潑的活動或形式報以更多的注意力。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味采取“說教”方式,這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立足新時代,創新活動形式,比如知識競賽、網絡平臺等吸引學生加入,自覺受到影響。
2.2 內部因素問題
2.2.1 個人認同感不夠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對象,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知識教育,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從其認知出發,過深或過淺的教育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會使大學生的認同感不夠。
同時,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有自己的個性心理,興趣、性格等都具有鮮明特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從大學生個性心里出發,具體分析,效果便會不盡人意。
2.2.2 知行合一的缺失
一方面,缺乏正確的價值理念。一些大學生開始走向追求物質利益的極端,把“金錢至上”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價值觀扭曲; 一些大學生只注重個人專業學習、個人健康和前途等,而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漠不關心;一些大學生忽視道德修養,社會公德意識比較差。
另一方面,行為的缺失。一些大學生雖然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樹立了正確價值觀,但落實不到行為上。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行為的缺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看到成效。
3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下方面:
3.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察學習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應學會觀察,并要善于觀察。從觀察學習論我們可以了解到,榜樣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榜樣的學習,大學生既可以實現知識的積累又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方面,大學生應該積極總結和借鑒合理的榜樣經驗,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寶貴財富。學校在組織大學生學習時,應該通過自身經驗,為其選取正確的榜樣加以示范,合理發揮積極作用。因為榜樣的經驗是具有兩面性的,必須辯證地認識,發揮其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人們在社會中常常要面對多個或多種榜樣的影響,很難僅僅根據某一個榜樣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模式。人們常常把不同榜樣的各個方面組合成一個與任何一個榜樣都不同的新的混合體,高校應該為大學生選取多種榜樣示范。
3.2 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環境建設
外部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使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產生影響。我們既要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又要創造清明的網絡環境。
一是要從意識上堅定大學生具備創造能力的信心,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學習能克服不良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二是要賦予大學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內容, 使其將提高學習當作內在的需求, 從而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上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三是要積極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動意識, 在學習中產生改變環境的決心和意志。
3.3 自我效能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樹立正確的自我效能觀,糾正其錯誤的學習目標與動機。首先,學校和教師應該為給學生提供經驗,打好基礎。一定的成功經驗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不容易退縮,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但又不盲目自信,能夠正確理性看待自己。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品質和興趣。
其次,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及時肯定的評價。學生是需要認同的,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我們要給予肯定,這會使表現良好的同學有更大的積極性繼續前進,同時會對其他同學起到激勵作用;對于表現較差的學生,我們不能一味懲罰和指責,而是應該幫其找到失敗的原因,幫助其繼續前進。
最后,要側重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 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自然會得到提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適合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在集體中我們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身定位,創造良好的機會讓其體驗付出和成功,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一個人只有體驗過成功,才會充滿自信,不斷前進。
3.4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自身吸引力
我們要通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形式,不斷提高其自身魅力和吸引力。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考查大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識或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等等;我們可以通過構建網絡平臺,多方式、多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可以緊跟時代熱點,結合微博、微信等提高教育活動吸引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