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基礎教育的改革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主要集中高師院校、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合作層面。本文擬從西安市民辦高校與區域內中小學協同發展意義、現狀及有效策略三個層面進行分析,通過利用民辦高校自身優勢、雙方教師互相掛職及慕課的使用,以期深化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推進西安市高校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的全面提升。
所謂的基礎教育,是指人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而高等教育是在系統的中等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和優秀創新人才的社會活動。同時,高等院校開展多模式、各方面的社會服務也已成為其基本核心功能之一。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下,區域內的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既可帶動民辦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同時也有利于當地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小學與高校的協同發展主要集中高師院校、職業教育這兩個層面。區域內民辦高校應如何與中小學進行合作少有提及。本文將從西安市民辦高校與中小學之間協同發展的意義、現狀及有效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從而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做出貢獻,為高等教育的基礎研究及社會服務做出努力。
高校社會服務的這一基本職能已成為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能。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同樣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民辦高校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向社會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務,帶動區域經濟增長。近年來,民辦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區別于傳統的學術研究型大學,特點就是應用和實踐,培養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又有實際的操作能力的學生。因此,西安市民辦高校對于地方經濟、市場需求及基礎教育的短板更為敏銳,以此進行專業的調整和設置。同時,民辦高校教師可以利用高校與中小學協同發展的這一平臺,及時調整人才大綱的設置,從而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將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深入到基礎教育的教學實踐中去研究課題,這樣研究的課題才有真正的教育價值。將高校中所依托的教育理論與基礎教育中的實際課堂充分融合,也就是將教學與科研相融合,同時也為基礎教育培養了一批新的研究型教師隊伍,使得高校教師以及基礎教育的教師都能得到良性的發展與鍛煉。
目前民辦高校與中小學之間協同發展的模式總體可以分為三種。首先,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主,此模式目前是中小學與高校合作的主要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合作關系中,雙方學校的教師作為合作主體,以基礎教育與民辦高校中相關的研究課題為核心,以此充分接觸到教育研究的實際問題,為課題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專家引領的合作形式。這種合作模式區別于校際間的合作,其主要特征在于學校與專家之間的合作,專家學者起到核心的引領作用。最后是學校與當地政府之間的合作。這是一種由政府出面促使高校與當地基礎教育部門合作的一種模式。除此之外,基礎教育也嘗試與各類職業教育進行協同發展。其主要形式為:一是校外實踐活動。如赴中小學開展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相結合的活動;二是校內體驗活動,組織中小學生走進職業院校參觀學習并體驗職業教育。目前,西安市民辦高校與區域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之間的協同發展存在遍地開花、組織凌亂;合作內容單一膚淺;合作機制依舊是一種依靠人際關系運營,易造成無法達到深層次的合作預期效果等問題。
首先,充分利用民辦高校獨特的自身優勢。以西安市民辦高校——西安翻譯學院為例,其為一所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民辦本科高校。學院按照“外語+專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規范嚴格、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結合社會對應用型外語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需求,與時俱進地修訂各專業本、專科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國際化和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理念開展教學改革研究。隨著民辦高校的應用型轉型,設置了英語教育、學前教育等同時具備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專業,彌補了基礎教育中師資的缺口。另外,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進行教研培一體化,是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和各種教育活動中,按照一定的形式,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尋找共同發展而開展的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因此,基于民辦高校自身優勢,有條件也有必要開展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有效利用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資源,開展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不但能夠提高高校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個有效形式和渠道。有利于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發揮最大優勢,有效促進學校和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
其次,注重教師雙方進行“掛職鍛煉”,促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對話與合作,致力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方面,創設多種形式高校教師與中小學師生之間的互動。著眼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由高校教師作為負責人,帶領教育專業的學生進入到當地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學現場,觀摩一線優秀教師的真實課堂;同時也可邀請基礎教育的杰出教師到大學針對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講座。另一方面,深化高校與當區域內中小學協同發展的模式。教育類專業可定期、分批選派一定數量的專業課教師到區域內中小學掛職,參與實際的教學工作,以掌握基礎教育的特點并檢驗相關教學法的有效性。同時,高校也可鼓勵教師在完成科研項目時,邀請基礎教育教師的加入,最大限度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在總結與傳遞一線教師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最后,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困難便是教師在時間與精力上的分配。然而,這方面的障礙隨著慕課的誕生得到極大的緩解。慕課雖然無法徹底的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但其能夠有效的針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其使用范圍也會遠遠超出課堂。由聯邦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創立的協同學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之慕課路徑研究的理論基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可實現資源支持及中小學教師發展的慕課路徑兩大層面的效果。一方面,各大平臺在面向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逐漸向基礎教育傾斜,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頻道。另一方面,教師群體具備持續的學習動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完全滿足在線學習對學習者的較高要求。因此,慕課路徑在教師發展這個層面影響力最為突出。隨著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在高校內的展開,高校教師可在理論知識和技術制作層面給予基礎教育教師以指導,從而達到區域內高校教育對基礎教育的反哺。
在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時代背景下,西安市區域內的民辦高校應加強與各大中小學之間的協同發展,以此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競爭力與西安市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發展力度。將“教學服務”的理念貫穿于學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的全部實務中。通過民辦高校與區域內中小學的互惠合作來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同時,以高等教育反哺基礎教育,以此建立良好的共生共長的關系,協同創新各參與主體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戰略聯盟,開展深度的合作。
本文系西安翻譯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西安市民辦高校與基礎教育合作現狀研究”項目編號:18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