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舒樂
建筑模型課程作為一門設計類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從二維到三維的空間轉換能力。文章就建筑學專業手工建筑模型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以項目教學法為基礎提供具體課程內容設計,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建筑模型課程教學實踐的可操作性。
1 建筑模型課程概況
所謂《手工建筑模型設計》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避免空泛畫圖,實際動手學習制作模型表達已有設計。就是將頭腦中的構思設計具化為可視的實物過程,通過這個不斷重復的過程,逐漸形成最終的設計形態。首先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繪圖能力,其次還需要靈活的動手能力,最后更需要對整體空間的把握和掌控能力。此門課程的開設旨在訓練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空間構成能力,為課程設計提供廣泛的構思方案。
2 課程學習模式
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課程講授按順序按模型材料理論知識——模型制作技巧與工藝——著名案例作品的講評——布置實踐訓練題目——分小組進行設計構思——主題模型制作——PPT匯報模型成果——模型成果的評講。每個環節緊緊相扣,項目難度由易到難,課程知識面涉及廣泛,教學深度難易適中。
(1)創設情境
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能力。
(2)確定任務
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展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3 教學改革內容安排
針對建筑設計專業進行獨特的項目教學,分別為:①材料的運用——荒島上的家;②對建筑空間的理解——標準營造;③對建筑造型探究——書屋設計;④綜合設計——瓦楞紙搭建。
3.1 項目一:荒島上的家
(1)實踐主題
本次建筑設計基礎課教學實驗的題目為“荒島上的家”,在進行建筑學基礎訓練之前,通過認知實踐初識建筑,形成對專業學科核心問題較為基本的認知。模型制作要求:建筑模型高度小于30cm,模型底板36cm x 36cm (可用木板或紙板),人員要求: 2~3人一組。
利用1周時間,在沒有任何建筑學基礎的前提下,請同學們使用自然材料,進行最為原始、簡易的“建筑設計”,利用純天然材料搭建心中可避風雨的家——荒島上的家:一個成年男人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需要搭建一個遮風避雨、防范野獸的臨時住所,設計這個居所,并搭建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體驗房屋建造過程,嘗試材料的利用、建造的方式和創作的快樂,從而增進對建筑學基本問題的了解和認識。
(2)使用材料
天然材料——樹葉、樹枝、泥土、石頭、麻繩。
(3)實踐目的
此訓練分組進行合作設計,在設計前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包括:荒島上都有什么可用于建房的材料?在沒有現成工具的情況下,他將如何獲得和加工材料呢?可以采用什么建筑形式和結構方式建造一個高效可用的房子呢?房子如何建造才安全?他思鄉和期盼獲救心切,怎么辦?
本次教學實踐顯示開放靈活的課題設置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獲得興趣中教師完成了“導入情境”的任務,學生則自覺地進入了“好奇探究”的角色。這時,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
3.2 項目二:標準營造
(1)實踐主題
在15cm×15cm的底面中,高度在6cm、9cm、12cm、15cm之間進行選擇,體塊在1至3個之間進行組合,空間劃分及立面設計,人員要求: 1人1組,考慮空間限定的構成要素:
●天覆(平頂、斜頂、穹頂、凹頂、錯落頂、反復折曲)
●地載(凹陷、凸起、架空)
●豎斷(I型、L型、T型)
●夾持、合抱 圍合(垂直、彎曲)
(2)使用材料
采用訓練學習常使用的白色PVC發泡板為主材,厚度為2mm-3mm不等,輔材可以選擇:透明有機玻璃。制作工具:鋼尺、圓規進行測量,美工刀、勾刀、筆刀在刀墊上進行切割,用UHU膠、502膠進行黏接。
(3)實踐目的
作為基礎訓練,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法則進行分解和組合,從而構成理想形態的組合形式,探求三維空間世界的視覺文法,各元素之構成規律與規律之突破。因此,研究形與形之間的關系及其可變性,包含了建筑空間的分割與組合的一些基本規律和方法,對總體設計,單體設計及建筑局部設計都具有重要意義。
3.3 項目三:書屋設計
(1)實踐主題
書香古城,千年名都,歷史的更迭讓西安這座文化名城不脛而走,千里知名。隨著建設大西安步伐的加快,締造“書香古城”成為土生土長在這片土地上民眾的夢想,秦風唐韻流傳千年,關中腹地書藏古今,如果讓你在西安建造特色書屋,你想象中的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人員要求: 3人1組。
(2)使用材料
薄木板、膠水、尺子、刀子、透明塑料板
(3)實踐目的
書屋設計制作或許是學生直接展示自己的一種形式,也是學生們體驗設計最好的方式,針對這項實踐,我們通常以支持、協作、建議的態度對待,盡量減少對學生活動的干預,也希望學生們能通過自己的體驗,對建筑設計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3.4 項目四:瓦楞紙搭建
(1)實踐主題
以“駐足"為主題的建筑實體搭建展。地域選址:規定在校內綜合樓西廣場空地上。要求: 建筑占地面積5㎡,高度1.5m以上的空間,可容納3-4人及以上進去活動、參觀。建筑設計滿足美觀、有創意,有一定堅固性并易拆裝,人員要求: 五人一組。
●防風: ?結構穩固,能進行橫向承力,有導風結構防潮: ?注意防潮層,架空地板
●通風: ?合理開窗
●承力: ?考慮合理的承力結構(橫向,豎向)
●節點:合理選擇節點位置和節點連接方式
●空間劃分:符合人體尺度要求
(2)使用材料
瓦楞紙、釘槍、釘子、刀子、膠水、鋼尺、卷尺、鉛筆
(3)實踐目的
當建筑師們更多地關注藝術、空間、環境、經濟、文脈等問題時,他們離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建造”卻越來越遠。我們在課堂上展開了瓦楞紙實體搭建活動,以此探討如何使學生們回歸到建筑設計的原點來重新審視建筑師最基本的技藝。
4 教學改革總結
4.1 實踐普及性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通過實踐發現“任務驅動”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4.2 ?對其他專業教學的影響
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本文僅以該課程的相關層面改革為例進行論述,希望能對該類課程的改革研究盡綿薄之力。
注:本文為2018年度西安培華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教學法”在建筑學專業課程中的運用項目論文,項目編號:PHZ1809。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