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仕玲
摘要:當前許多論文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對有機農業展開研究,本文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有機農業發展經驗,從微觀層面探究當前脫貧攻堅背景下沂蒙山區有機農業發展遇到的有機肥、有機品種、生產模式和銷售等問題。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papers mainly study organic agriculture from the macro level, and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organic fertilizer, organic variety, production mode and sal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Yimeng mountainous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studied.
關鍵詞:脫貧攻堅;有機農業;發展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organic agriculture;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32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4-0047-02
0?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普遍認識到:雖然傳統農業給人類帶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但由于其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導致了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土壤生產力下降和食品安全等一些問題。[1]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挑戰促使我們對傳統農業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充分借鑒歐美各國有機農業生產經驗,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成為農業發展的主題。目前沂蒙山區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按傳統方式生產的農產品較多,附加值高的有機農產品較少,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較多,無污染的優質農產品較少,基因工程技術的產物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如果不注重科技前沿的實際應用和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鄉村振興戰略難以實施。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范式。
1? 有機農業發展歷程
“有機農業”一詞最早源于 Lord Northbourne1940年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關于有機農業的概念最早由歐美學者提出,對于有機農業的研究要追溯到1909年。作為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有機農業生產在二戰后被化石農業取代,人們利用戰爭期間發明的技術從石油中提煉合成化肥與殺蟲劑應用于農業生產,增加了農業產量,但是耗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環境和食品不同程度被污染,土地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不斷下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機農業在歐美國家被政府重視,并著手在生產中基本或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發展種植業,用有機飼料發展禽畜養殖業,使土壤侵蝕狀況逐步改變、土地質量逐步提高,物種多樣性相應增加,有機農業的概念被廣泛接受,并逐步推廣到亞洲大陸。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至2016年末,全球有機農業種植面積已達5780萬公頃,生產者為270萬人; 已有87個國家出臺了有關有機農業的規章條例,17個國家的文件正在起草過程中。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也漸成規模,至2016年,種植面積已達228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0.44%。[2]現在歐美已經普遍建立起有機產品的認證制度,對有機農業給予補貼,進行技術、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同時建立起有機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產業鏈,促進其快速發展,其中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補貼政策成為各國范例。整體上,我國也已經完成有機標準和法規體系的制定,有關認證組織也已成型。中央政府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將有機農業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中。[3]
由于發展有機農業的“領頭羊”多是發達國家,他們在有機農業策略方面贏得了主要的話語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和相對貧困的地區應該在實踐中凸顯自己的特色。現階段中國有機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東北、東南、西南有機農產品產業基地,探索出十多種發展模式。山東地處黃河下游,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適中,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生態良好,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天然優勢,借鑒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開創了多種農產品品牌,相對發達的魯東地區探索出了適合北方特色的“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形成了產業鏈。山東膠州的白菜栽培歷史悠久,馳名中外,不斷創新,帶動了其他有機蔬菜品種的發展。沂蒙山區,層巒疊嶂,地塊較小,農戶居住較為分散,具有與魯東發展不同的特點,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必須把農民組織起來,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與傳統農業相比,有機農業畝產量較低,經濟效益偏低,如何規范農民由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發展有機農業主要是在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各環節用最新技術引領,科學監控,改良土壤。英國學者指出,經過較長時間的修復,有機農業產量與傳統農業相當。總之,全球化、規范化、產業化已成為發展趨勢,以創新技術引領,以政策、信息、金融扶持為支撐,走一體化發展道路,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將有機農業做大做強,成為支柱產業,是各國一致追求的目標。
2? 有機農業發展的條件
根據對世界各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研究,生產有機農產品要具備五個條件:①使用二代以上高級別的品種;②不使用化肥;用規定比例的動物糞肥、綠肥、經過處理的城市下水道污泥和廚余及公園花園廢棄物等;③不使用農藥;如果出現害蟲,用間作、休耕、害蟲的天敵或者基本無污染的物理療法等方法對抗病蟲害;④一直在無污染的環境下生長;⑤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2.1 有機品種的界定
國際有機農業發展中有嚴格劃定的分級標準,不同標準的品種價格不同,不同標準的品種生長出來的農產品價格不同。一級品種是用常規方法即傳統農業生產方法生產出來的品種在有機農業生產環境下種植產生的第一代種子,二級品種是第一代種子在有機農業生產環境下種植產生的第二代種子,優質有機農產品要使用二代以上的種子,這樣,基本上擺脫了轉基因生物的影響,新生產出來的有機農產品基本沒有了轉基因生物的痕跡。級別越高的品種,購買需要的價格越高,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高級別的品種給予補貼,鼓勵農民購買高級的品種,利于生產出更優質的有機農產品。
2.2 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土壤條件
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土壤條件是要有健康肥沃,這就需要減少肥料的外部輸入,不使用化肥,逐步淘汰常規動物糞肥和秸稈還田,目的就是防止轉基因生物通過動物糞肥和秸稈進入到現代有機農業的生產鏈條中,其次需要重新考慮和設計耕作制度,進行輪作,實現畜牧一體化。再次要考慮未來戰略中營養素的來源。還要考慮對不同類型的有機廢棄物再循環利用,研究出需要什么類型的技術可供選擇和利用,這些都需要通過反復實驗和考察,在實驗中不斷檢測出土壤的營養素的比例變化,不斷調節改良,對自然環境中的動物及社會的負面影響達到最小化,使生產和生態相結合,逐步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可供再循環利用的有機廢棄物有:①可以進行源分離的家庭垃圾(歐盟,2007)。大約12%的家庭垃圾可以在沼氣廠進行源分離或堆肥以再循環利用、不能源分離的家庭垃圾在熱電聯產廠里焚燒來回收能量。②下水道污泥。③其他類型有機廢物,如花園和公園廢物、沼渣和沼液等。
要生產出優質有機農產品,達到環保的目的,首先要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然后進行處理,作為農業使用的有機肥料。[4]沂蒙山區農民已經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
3? 有機農業生產模式、認證、分配和銷售
有機農業生產包括有機農業生產模式、認證、分配和銷售等環節。各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3.1 有機農業生產模式
有機農業生產模式采用政府領導、企業投資和農民生產的三方共建產業園的基地模式。研究表明采用企業為主體,農民為主導,政府扶持調控的三方參與共建產業園的模式,能夠承擔起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培養人才、創新農業生產的重任,把園區建設成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學習實訓為一體的農業基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營,企業具有財產法人資格,實行“四馬分肥”的分配方式,即國家所得稅、基地進一步發展的公積金、企業紅利和農民工資大體各占四分之一,利益分配大體平衡。由政府推動、農企合作,各取所需,具有較好發展遠景,但是利益分配易于產生分歧,需要不斷探索各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式。產業園經營領導機構由政府、企業人員和農業專業人才代表組成,政府負責相關政策和必要的行政規劃,聯系農業專業人才,引導農企合作;企業負責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農業專業人才負責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農民從事生產。沂蒙山區有機農產品種植園、有機農產品采摘體驗園、紅色教育傳承園、沂蒙風俗觀光園、電商產業園、生態旅游園、金銀花產業園、九間棚康養園、縣城制藥產業園如星星之火有待形成燎原之勢。這些產業園普遍實行民主管理,城鄉聯營、產村相融、統籌推進,促進沂蒙山區現代農業向著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3.2 有機品牌認證制度和培訓
沂蒙有機農產品緊跟國際前沿,跨出鄉鎮、步入大城市、打入國際市場,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還需要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進一步加強聯系,及時溝通,相互學習,開闊視野,建立國際統一的認證制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嚴謹認真的勞動態度發展有機農業。
在《中國2016-2020年五年發展規劃》中,中國政府計劃投資約1.87億歐元用于實施新農民培訓活動。該培訓活動的實施對象是農民和農場經理,以及對農業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年輕大學生。這一計劃主要聚焦于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目標是在2020年前幫助一百萬名符合要求的農民進入國際市場。由政府主導的培訓計劃正在實施。除此之外,可以加入自然農法的QQ群如“家庭農場交流群”及微信公眾號如“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進行交流,也可以進一步增強國際網絡交流,擴大國際有機農業話語權。
3.3 有機農產品銷售
有機農產品銷售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打造線上營銷平臺,著力培育網絡市場經營主體。目前較大的農產品營銷平臺有“一畝田”平臺,“農產品”平臺,綜合的“淘寶”平臺,還有大量的區域平臺,這些平臺銷售與傳統的零售、批發、直銷、超市等營銷方式相結合,優勢互補。除此之外,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創新集體經濟發展形式、加強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還需要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在卿,梁平.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有機種植認證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3-7.
[2]Willer H,Lernoud J.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St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17. Bonn: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FiBL) ,Frick,and IFOAM-Organics International,2018.
[3]孟凡喬.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貢獻與啟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1-8.
[4]The implications of phasing out conventional nutrient supply in organic agriculture: Denmark as a casel[J].Springerlink,2013:41-55.